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个月后,石碑在庐山之巅落成,碑文中“周颠仙,建昌人也……”
的字样清晰有力,与庐山的云雾相映,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即便到了数百年后,仍有游人专程前往庐山,瞻仰这块记载着明初奇人往事的石碑。
张其金在脑海中梳理着王阳明讲述的这段历史,心里不禁感慨:若说周颠以“预言”
和“神迹”
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那么刘伯温则是以实实在在的智谋,帮朱元璋铺就了登基之路。
两人对朱元璋而言,缺一不可,只是行事风格截然不同。
他想起史料中对刘伯温的记载,愈发觉得这位明朝开国谋士不简单。
刘伯温向来精明,深知“伴君如伴虎”
的道理,每次给朱元璋提建议,都不会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地引导朱元璋自己做出决策。
比如在制定攻打陈友谅的战略时,刘伯温没有直接说“应先攻陈友谅,后取张士诚”
,而是分析了两人的性格与实力。
陈友谅野心大、根基不稳,张士诚保守、胸无大志,让朱元璋自己得出“先除陈友谅,张士诚自会不攻自破”
的结论。
事后,大臣们都称赞朱元璋有远见,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其实是刘伯温的谋划。
他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隐藏着自己的治国才能,既避免了功高震主,又能让自己的策略得以实施,这份智慧,绝非一般人能及。
最让张其金印象深刻的,是刘伯温用“画”
进谏的故事。
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登基为帝后,心里一直有个难题:他想给立下大功的臣子册封嘉奖,同时也想赏赐自己的亲戚朋友。
可仔细一算,需要封奖的人足足有几百号。
这几百号人里,有他的叔伯兄弟,有他儿时的玩伴,还有妻子马皇后的娘家人。
封吧,这些亲戚朋友大多没有立下功劳,纯粹是“无功受禄”
,朝中大臣肯定会不服气,甚至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不封吧,亲戚们又会说他“当了皇帝就忘了本”
,骂他六亲不认,影响皇室的名声。
朱元璋为此愁了好几天,茶饭不思,甚至在朝堂上都有些心不在焉。
刘伯温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烦恼,也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会留下隐患。
他没有立刻进谏,而是在家中反复琢磨:直接说“不封亲戚”
,会让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近人情。
说“全封”
,又违背了治国的原则。
思来想去,刘伯温决定用一种更委婉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画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