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洪武28年,广东积盐太多,湖南缺盐,广西又缺粮。
于是明朝政府自己把盐运到广西,在桂林开卖,号召商人用粮食来换盐。
商人一手交粮,一手拿盐。
再把盐卖到指定地点——湖南。
洪武25年,朱元璋在山西建立解州“运盐站”
,明廷主动运粮至此,利用山西丰富的盐资源,去换商人的粮。
这个做法实施以后,出现了很有趣的“商屯”
现象。
商人在边地招人种田,生产粮食。
再就近纳粮。
一时之间,&34;商屯日开,边粟充积,石直银二钱,商利甚厚。
&34;上述做法的内核,都是利用盐、粮价格差去吸引盐商。
】
老朱锐评:&34;你看这洪武28年,一法解决三地之困难,如斯妙哉!&34;果然,孩儿孙儿们都不靠谱。
最靠谱的,就是自己!
他也不知是喜还是悲。
【洪武时期,整个开中or盐产业的流程都是相对健康而正向的。
政府利用商人运输,免去了普通百姓劳役之苦,而指定这部分价目表时,为了吸引商人,蕴含了一丝市场经济的味道。
毕竟商人逐利,你价格太低,没人会来干物流。
朱元璋很好的控制了私盐,进而也就很好的维护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地位。
他们占据着垄断的事实,把这部分利润的汤水给予了商人。
商人为了蹭“垄断特权”
乐此不疲。
尽管实际上开中所运粮食对于整个军队开销而言,并不是主要的,而仅仅是补充、救急,
大体还是靠军屯、口口。
但政策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边疆建设上,也出现了异族来纳粮等盛景。
无怪乎后来诸多赞誉。
】
老朱龙心大悦。
要听夸,还是得这后辈夸啊!
&34;市场经济,不错,不错。
&34;他频频点头,&34;咱也是懂经济的。
咱没有什么不懂的!&34;他说罢,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懂,还犀利凹了个名词。
&34;这就是未来那所谓的,‘转移支付’,对吧?&34;其余的人虽然觉得不太对,但好似也有点对。
“还有什么税收的再分配……”
朱元璋得意忘形,继续生搬硬套。
这回郁新打断他:“陛下,这真的没有啊,没有‘再分配’。”
朱元璋强硬道:&34;怎么没有再分配?咱把江南地区的税粮运往边疆,让他们吃上这样的粮,难道不叫‘再分配’?&34;
“……”
大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