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到处是花色凋零,翠叶零落,好景尽数衰残,如此秋日,又有什么可值得眷恋的呢?"
苏轼听完提问,饶有兴趣地对着弟弟说道:“写秋名篇,古已有之,我倒是觉得刘梦得那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最得我心。
子由你说,那故都的秋,是怎样入了郁达夫的心?"
苏辙有些无奈:“兄长又要考我。”
苏轼笑眯眯,聊天的事,怎么能叫考呢?
苏辙顶着自家哥哥含笑的眼神,只好答道:“后世文章用语直白,依我所见,他所谓故都之秋独特之处,在于清、静、悲凉之感。
"
话音刚落,便见水镜中的画面上出现了首段的文字,苏辙所提到的那句正好标红:【是的
,在郁达夫看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苏轼看着苏辙笑了起来:“子由果然答对了。”
我弟弟真厉害!
&n-->>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bsp;苏辙:……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已经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
苏轼装作没看见弟弟的怨念,盯着水镜上的文字开口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这句话似为强调,但……是不是有些不够简练?"
他默默将那句“啰嗦”
换了一个说法。
苏辙经他说也发现了:"后世为文,倒也不嫌繁复。
"
不是说写的不好,是真有点不习惯。
【这里,郁达夫特别点出了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赴。
杭州是南方,青岛是北方,按理说能饱赏北国的秋意了,但郁达夫没有停驻,而是继续向北,去到了北平,为什么?
很显然,在他看来,北平的秋味更浓,青岛的还差点意思。
所以说,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写“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恰恰照应了那句“不远千里”
。
杭州→青岛→北平,三个地名的转换,本来就暗含奔赴、寻访之意,也就更衬出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
水镜下的众人一齐沉默。
没错,这种感觉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先前听《短歌行》时就出现过。
"这大概就是楚棠经常提到的,阅读理解吧?"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领会这四个字的意思了呢!未央宫。
刘彻将溜到嘴边的“废话”
咽了回去,转而开始关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只知南北,不知具体可对上今时的何地?"
太极宫。
后面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个信息:“开皇九年,隋文帝改钱唐郡为杭,吴山越水确为典型的南地风光。
青岛与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国门,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