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相当于从此以后,网路才有了用户端和伺服器端,而在此之前,所有人看到的“网页”
界面,都是跟程序员看到的调试后台界面一样不分的。
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区分开来,这就极大降低了“客户”
进入和尝试的门槛,所以历史上穀佛网在出现后的一年多里,很快在全世界发展出了几万个支援访问节点。
不过后来的历史,众所周知还是万维网胜出了。
主要是穀佛网只是有了一个“让‘客户’准入门槛变低”
的架构优势,但其他基础做得不好。
比如穀佛网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图文访问,只能纯文字访问,还有其他一些劣势。
所以穀佛唯一的优势,历史上在1993年被万维网“学习借鑒吸收”
之后,更老牌、专业功能更好的万维网就重新胜出了,在人类需要一个通用的互联网标准时,也就顺理成章得到了支援。
另一方面,万维网在90年初刚投放的时候,是付费使用的,在看到穀佛网的竞争之后,在93年初最终宣布了永久免费,这也是导致万维网竞争胜出的重要原因。
穀佛网开始也免费过,但免费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发现无法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并且靠后续利益预期回本后,穀佛最终取消了免费,这就彻底放弃了竞争可能性。
{注:这里面的斗争肯定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但我是为了阅读性,确保大多数读者都能比较直观地理解。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专业历史文献对吧,不用到小说里来求知,小说能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已经是很有社会责任感了。
}
万维网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互联网架构标准,还衍生出无数技术标准,比如tcpip协议的标准、ipv4的定址机制、由此导出的需要架设全球功能变数名称解析根伺服器、以及物理层面上注定ipv4根伺服器只能有1+12的模式总共13台
另外说句补充,即使在万维网胜出了之后,穀佛网也并没有消散,那东西后世是一直能用的,只不过普通网民不会去用,也没条件罢了。
有很多后来的专业远程服务系统,也是基于穀佛的技术路线一路发展下来的。
当然了,穀佛网和万维网之间的恩怨纠葛,如今还没有白热化。
在1991年10月底这个时间点,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但互联网标准的两个竞争者已经诞生了,而且在各显神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适用範围。
当它们决出胜负的那一刻,也就是真互联网诞生的时候。
顾骜要做的,只是不要浪费资源——既然这个世界的伪互联网,已经在两三个月前提供了“伺服器-客户”
架构,那么,他当然要为自己的wps-book和旧款台式机,配置一个应用层面更便捷、准入门槛更低的介面。
,!
其实,1991年确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只有一些可以远程异地访问的“各自为战区域网路”
。
但是这种“各自为战的区域网路”
,又跟80年代初开始的传统区域网路不太一样。
80年代的区域网路,就是跟后世大家公司里很多电脑局域连接效果差不多,是不能随便添加允许接入节点的,当时叫uucp,也就是用于unix系统电脑之间的组网档案传输、拷贝。
管理网关的人允许这个区域网路有多少成员多少访问者、分给你多少ip,就全部定死了{当然,那个时候甚至都不叫ip地址,但确实是有一个定址工具的}
曾经当过国务卿、退休后去当董事的黑格阁下,他当董事的那家公司“美国线上”
,就是从1985年开始,经营基于uucp线上传输游戏软体销售业务的公司。
至于如何实现远程传输,主要是靠电话线的拨号频宽。
{当时还有人用uucp发电子邮件,性质跟发传真差不多}
那种生意后世很难想象,可以大致类比成“你给了对方钱之后,对方在网上把下载档案拷给你”
。
但绝对不是后世那样直接传输或者留个种子网盘什么的,操作是很繁琐的,需要专门的资深技术员来调试操作,中国人肯定都没见过。
那么,90年代初、互联网出现之前这几年过渡期里,那些新的“可扩展区域网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