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五三章 讲武堂里(2 / 2)


王公略历史上只是个武举人,而陈明遇则是阎应元之后接任的典史。

如今这三人不仅都中了武进士,而且原本天南海北并不相知的三个人,到了讲武堂中之后,居然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成了好哥们。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惯性和他们的宿命吧。

原本是十人一张的长方形,如今皇帝坐北朝南占了一面,对面也不能坐人,所以眼下除了皇帝以外,只坐了六人。

除了历史上的江阴抗清三巨头外,崇祯皇帝就坐的餐桌之上还有三人,而这三人分别是广东顺德人朱可贞,陕西汉中人潘云腾,以及浙江仁和人翁之琪。

这几人虽然是武进士出身,但毕竟是武进士,没有文人的那种食不语的讲究,所以崇祯皇帝一边吃着简单的饭菜,一边与几人小声问话交谈着。

这几人虽然又惶恐又拘谨,但却并不影响沟通。

听几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姓名籍贯,崇祯皇帝询问了他们的打算,有的说听凭朝廷安排,有的则委婉表示若有可能还是愿回原籍附近任职。

一顿饭很快就吃完了。崇祯皇帝在两位军机大臣以及茅元仪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皇帝曾经在讲武堂大院之内下榻过的地方休息。

到了下午未时正,崇祯皇帝休息结束,重新召见了讲武堂的一众官员,听了茅元仪对如今讲武堂情况的详细汇报,然后对茅元仪以下讲武堂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同时公布了朝廷对讲武堂的一些新的安排:

撤销讲武堂总办大臣、会办大臣两个职务,参照国子监增设讲武堂祭酒、总监、司业,以及马、步、炮、工四科司务,并由兵部侍郎茅元仪任祭酒,右佥都御史傅宗龙为总监,孟乔芳由参将领副总兵衔升任司业。

茅元仪不用说了,一直参与讲武堂的筹办事务,算是从无到有,把讲武堂建起来了。

而且由于皇帝对《武备志》的高度重视,诏令兵部与武备院制版刻印,分送各省都司及天下武学,茅元仪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在朝臣及武人心中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

如今讲武堂顺利完了两期学员的培训任务,而且效果还不错,已经算是步入正轨,孙承宗奏请自己不再兼任讲武堂总办大臣,而张惟贤见此很快请罢了自己的会办大臣。

两人推荐茅元仪直接任祭酒,主管讲武堂全部事务,崇祯皇帝当即也就同意了,并顺势对讲武堂进行了一些改组,除了祭酒、司业之外,又设了一个总监的职务,既监督讲武堂的军事训练考核,又监督讲武堂学员的忠义节烈表现。

至于这个职务的人选,孙承宗推荐了进士出身,又曾任职兵部,还曾在西南立过战功的傅宗龙。

傅宗龙,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也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崇祯末年的时候兵部尚书换得非常频繁,而这个傅宗龙就曾出任过兵部尚书,并任过剿灭流贼的督师,最后在剿灭流贼的战场上被俘,不屈而死。

孙承宗在天启年间曾任过兵部尚书,而其时傅宗龙任职兵部,并被派去西南,协助当时的贵阳巡抚兼平叛总督王三善,进剿奢崇明、安邦彦,而且多次立下军功,是以孙承宗知之。

但是后来王三善剿匪中伏、兵败身死、西南大乱,傅宗龙也跟着坐罪免官归家,直到崇祯即位之后才被吏部起复,荐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

如今孙承宗推荐他以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任职讲武堂总监,很快就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认可。

至于孟乔芳这个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是知道他的未来的,原本不想用他,但是孟乔芳到了讲武堂担任主教官之后,表现出了很强的才干,孙承宗、茅元仪都推荐,又考虑到这个人毕竟最后做到了满清的陕甘总督,确实也是个人才,是个狠角色,不用反而可惜了,于是就让他当了讲武堂的司业。

这一次,讲武堂不仅增设了祭酒、总监,而且也设了三个机构,一个是总务处,一个是教务处,还有一个训导处。

祭酒茅元仪主管教务处并兼管总务处,而司业孟乔芳则作为茅元仪的助手主管总务处,至于总监则主管训导处的同时,也是兼管教务处和总务处。这样的交叉安排,足以保证讲武堂的平稳运行了。

崇祯皇帝安排完了讲武堂的一应事务之后,又分别接见了如今在讲武堂中任职教习教官的汤若望、安东尼奥-德-卡波等西洋人,并每人赏赐崇祯银元二百枚以示嘉奖。

做完了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又对茅元仪、孟乔芳等人交代了一些事关第二期学员分配以及第三期学员招录的注意事项,便结束了召见。

崇祯皇帝与随行众人,当晚住宿在讲武堂特意准备的馆舍之中,第二日一早,吃罢早饭,即前往武备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