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2 / 2)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本人当然也有他的一些考虑。

武川伯祖大寿也好,平壤伯刘兴祚诸兄弟也罢,他们能够在各自坐镇的地方站稳脚跟,对于他们个人是好事,对于眼下的大明朝也是好事。

同样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崇祯四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鹊桥之会举行之前,崇祯皇帝亲自将曹变蛟、祖克勇两人,从参加元宵鹊桥灯会的将校名单之中抹掉,不让他们迎娶即将出宫嫁人的宫中女官。

崇祯皇帝这么做,不是出于对这两个侍从武官不满意或者不欣赏。

正相反,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这些在历史上已经证明过自己对大明朝忠诚的青年将领,暂时留着未娶之身,下一步与那些已经归附或者尚未的蒙古外藩贵族们通婚联姻。

也因此,对于发生在归化城、武川城那些边将身上的婚姻嫁娶之类的事情,崇祯皇帝也实在没有反对和杜绝的必要。

对塞北草原部落或者说内外蒙古地区如何实现有效的统治,历来都是中原汉人王朝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如今这个难题,同样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

漠南蒙古地区还好说一点,可以通过大规模地从内地迁移汉人到这里开垦农田或者开发矿场,并通过民族之间的通婚来实现长治久安,但是漠北的蒙古地区怎么办呢?

那里土地辽阔,又是高原地区,冬季漫长,根本不适宜农耕民族生存。

即使朝廷再怎么鼓励,也不会有太多的汉民越过瀚海北上漠北。

这是在后世的历史上已经得到过验证的事实。

对于这样的地区,大明朝如何将它真正地纳入版图并实现长久的统治?

战争是必需的手段,驻军也是必需的手段,但却绝不是最好的和最后的手段。

眼下大明朝的上下,或许还没有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如今这位向来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是走一步要看三十步的崇祯皇帝,却不能不提前思考和布局。

在他看来,除了继续利用喇嘛教信仰这种精神手段治理这样的地区以外,剩下的能够想象得到的手段之中最经济实惠的,就是让自己的子孙直接成为这些地区的藩王。

那么这就需要一位甚至几位塞北蒙古部落上层可以接受的皇子。

在眼下三位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妃子之中,崇祯皇帝最乐见的,当然是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海兰珠能够生下一个皇子。

毕竟博尔济吉特氏在塞北蒙古各部之中,不仅出身和血统比较高贵一点,而且势力也很强大。

这就使得海兰珠所生育的皇子,能够在将来比较容易地得到塞北蒙古部落上层的认可。

当然了,海兰珠能不能生育皇子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她生育不出皇子,宁妃苏日娜或者宜妃乌兰图雅谁生下了皇子,效果都差不多,都比一个纯粹的汉人血统的皇子,更适合封王塞北。

只是这其中的种种思虑,包括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对于蒙古外藩的战略布局,在眼下的朝臣之中,除了恭顺侯吴惟英和兵部职方司郎中牛聚明之外,他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哪怕一星半点儿。

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或者只能让臣子们意会而不能由自己言传。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需要一个两个心腹佞臣在朝的根本原因。

且说崇祯皇帝在出人意料之外地突然加封了真武玄天上帝为护国佑圣北极镇天真武大帝之后,各种机缘巧合的喜讯,就开始接二连三地到来了。

先是大明朝的北境地区再次普降大雪,持续一年的旱情顿时解除,紧接着是宁妃苏日娜为崇祯皇帝生下了一个对将来的塞北战略极其重要的皇三子朱慈炯。

除此之外,就在崇祯四年二月中旬里,身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更是前后脚地收到了两个全都令他欣喜不已的捷报!

其中一个,来自遥远的西北。

而另外一个,则来自近在咫尺的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