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它们的诞生年代都没有早于元朝的,一般是明朝。
如果有人想穿越回元朝之后喝酒,他得悠着点儿。
但如果是元朝以前,他就不用怕,可以跟古人放心大胆地喝!
文化篇: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29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
,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
,没法和古人交流。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
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
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
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
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
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
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
打个比方,您正在读的这部书总共十余万字,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
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
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
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
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
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
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
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
,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
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
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用白话文了,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
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言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和今天差别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
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
和今人说话相比,只是个别字的用法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不影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明朝时朱元璋写圣旨也多用白话文,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话文方便点。
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