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是一直径300多米的近圆形土围子,其“城墙”
非常宽,且平缓,本质是土堤。
距今6000—5000年间,经历过多次扩建,取土洼地形成了水塘,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不过,即使城墙不是军事防御之用,这些水乡古城的意义还是重大,说明当时的人为建造大型水利设施,已经形成超出村落甚至部落规模的较大共同体,统一规划施工,共享水利设施带来的收益。
这是一种基于集体协作的“小流域治理共同体”
,不仅人口密度和数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而且由于共同体建立的基础是水利协作而非军事征服,所以这些“古城”
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现象,比如,没有特别奢华的墓葬和首领宫殿,战争和屠杀的迹象很少,人祭现象也一直不多。
这些都和稻作文化区依赖协作、联合建设水利工程有关。
这种比较和平、均等的稻作社会,还有与之“配套”
的原始宗教理念。
位于长江中游的5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盛行一种埋葬陶器祭祀的风俗,而且是特制的大型陶“筒形器”
;后来,又演变成制作巨量的泥塑人偶、动物、小杯子等加以焚烧和掩埋。
我们不知道这些行为的具体含义,但它们的社会功能比较清晰,就是群众参与性强,没有财富门槛。
这和缺乏战争与人祭的社会环境比较搭配。
比长江中游稍晚一点,距今5000—4900年间,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北郊的余杭区也出现了大型防洪“良渚古城”
,以及复杂的灌溉堤防体系。
这座古城一度接近了早期国家的门槛,有非常明显的阶级分层,贵族统治者有建在土筑高台之上的豪华殿堂,墓中随葬大量精美玉器,有些高级玉器上还刻着宗教意义明显的“神人兽面纹”
和神鸟纹,可见祭司阶层比较活跃。
在良渚古城的繁荣阶段,并未见到人祭现象,而且它的繁荣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然后王这一级别的宫殿和墓葬都消失了,社会又退回到部落林立的状态。
5后来,在今太湖东岸的良渚文化地区发生了频繁的冲突,伴随着批量杀人献祭和人殉现象(今江苏昆山、上海青浦地区),但这些冲突一直停留在部落间战争的层次,从未发展到古国水平。
结合气候变迁看,在一万多年前,地球的上一轮冰期结束,气温持续上升,开始进入“全新世大暖期”
,到距今5000年左右,湿热气候达到顶峰,长江流域人群兴建水利设施的高峰也恰好出现在此时。
然而,在距今4500年之后,长江流域曾经繁荣的古城皆陷入萧条。
有学者认为,是大洪水导致了南方的低迷,但证据尚不够充足。
再来看人祭宗教现象。
距今6000年前,黄河流域开始有零星的苗头,如西安的仰韶半坡遗址,村落中心一座半地穴式大房屋F1的地基中埋了一颗人头6:这座房屋是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在地基中埋入人头应当有宗教用途。
距今4500—4000年间,南方稻作区陷入沉寂,黄河流域则开始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各地出现了很多部落间的冲突或战争迹象,证据是批量处死的尸骨以及夯土或砌石的城防等。
比如,河南的王城岗古城,宫殿夯土中有13座人奠基坑,每座坑中都埋有多具尸骨,但由于没有全部发掘,所以无法统计用人总量,唯一完整发掘的一号奠基坑内埋有七具人骨。
7在河南安阳后冈,发掘出39座不大的房屋,奠基童牲27人,8说明这里修建房屋流行用儿童奠基。
9陕西神木石期古城东门,至少有五座人头奠基坑,埋有青年女子人头近百颗。
山西襄汾陶寺古国的宫殿区也有人头奠基坑,芮城清凉寺墓地中则埋有大量殉葬的人。
王城岗古城宫殿区的一号奠基坑(二期)照片及平面图:埋两名女性青年、三名儿童、两名男性壮年10
此外,在一些部落级别的聚落里,也有多人一起被杀的现场,从河北、河南到陕西,都发现了此类尸骨坑,如邯郸涧沟、郑州大河村、洛阳王湾、西安客省庄等,但尸骨码放并不规整,也没有其他的祭祀特征,所以不能确定是否都是宗教目的的杀人献祭,也许有些只是对俘虏的批量屠杀。
在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之所以动辄爆发冲突或战争,人祭兴盛,可能和旱作农业不需要水利设施“、人群之间没有协作的动因有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