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或者这么说,即便在国力衰微的时代,商人仍会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小双桥考古发掘最集中的地区在“周勃墓”
夯土台基的西侧。
这里有宫殿建筑和大量祭祀坑遗存,被划分为“宫殿区”
和“祭祀区”
。
其实,两者是混合纠缠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一些宫城墙的遗迹,夯土墙基宽度只有4米左右,推测是长和宽均为300米左右的宫城。
此外,没有发现更大的城墙遗迹,所以小双桥还不能称为“商城”
。
截至目前,宫殿-祭祀区的发掘面积不太大,基本局限在南北200米、东西100米范围内,从南到北被分为四个发掘区(IV、V、VIII和IX),有若干夯土建筑基址,还有柱洞、石柱础等,但由于后期破坏严重,难以复原出建筑原貌。
小双桥宫殿区的特点是有大量的人祭坑和随意抛掷的尸骨。
看来,这里是郑州商城“埋祭改革”
对立面的大本营,是商朝内战的胜利者,商朝的人祭文化也因此传承了下去。
有些人祭坑尸骨太多,发掘报告称之为“丛葬坑”
。
先来看V区的H66丛葬坑。
它的规模很小(长1.88米,宽0.85米,深0.6米),只相当于一个极为狭窄的单人墓穴,但里面却分三层堆积了大量人骨,以及少量陶炊器残片和兽骨:人头骨数量最多,有31枚,还有些被肢解的其他部位,比如单独的胳膊、肋排等,有些砍断的大腿骨还连着骨盆,但手指和脚趾骨较少,似乎肢解时已经被剁去。
鉴定显示,这些人骨属于青年男性,多数头骨有击打伤痕,有些
小双桥遗址主要遗迹分布24
是钝器造成的裂纹,有些是锐器穿孔,直径在1-3厘米间,有各种形状。
这些打穿颅骨的锐器,多数不像是商人常用的铜戈,戈刃较薄,按理应当形成狭长的创口;更像是某种铜凿,固定在木柄上,像战斧一样挥动。
目前还没有出土过这种兵器。
也有个别可能是用戈砍的,如7号头骨,创口大小为2.5厘米x0.9厘米。
多数伤痕在头骨的左侧,也有部分在颅顶正上方。
发掘报告推测,人牲死前是跪地姿势,行刑者(献祭者)站在人牲面前,右手执兵器猛击人牲头部:很多头骨有两三个不同大小的穿孔,或者兼有锐器穿孔和钝器裂痕,可能会有两名献祭者同时处死一名人牲的情况;有些头骨有两个穿孔,发掘报告推测是某种“双齿”
锐器造成的。
25但有些孔的形状、大小和距离并不一致,很难断定是“双齿”
兵器一次打击所致。
从这些伤痕看,多数足以一击致命,不知献祭者为何二次、三次打击。
目前这还不太容易解释。
H66坑内的两枚穿孔人头骨:穿孔过于规整,像是采用加工玉石器的管钻技术,但发掘报告没有详细信息
有些伤痕有助于还原屠杀的细节。
比如18号头骨,左耳后有一个栗子大小的穿孔,应该是凶器凿穿头骨后被卡住,献祭者可能需要踩住头颅用力向外扳才能拔出来,从而造成了骨壁的向外掰裂。
此外,头骨下部还连着一截被砍断的颈椎。
这些男性青年的尸骨坑中有一小段三岁幼儿的肢骨,可能是无意中混入的,也就是说,H66至少埋了32人。
但从其尺寸看,难以装下31名成年人的尸骨,即使肢解码放也不可能,所以,坑中的体骨不会是全部,而且很可能被剔去了肉,否则骨骼堆积不会如此密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