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坑内有大量家畜骨头和人骨混在一起,还有灰烬和烧土块。
所以,它们也可能是祭祀坑,但发掘报告中的信息较少,难以确证。
H8更特殊,是一座连体大灰坑。
它不是窖穴改建的,而是先挖了一座专用垃圾坑乙(长2.6米,宽2.3米,深1.1米),当快被填满时,又紧挨着它挖了一座更大更深的垃圾坑甲(长3.7米,宽2.9米,最深处有2.4米),最后,甲坑也被填满。
甲乙两坑内埋有各种生活垃圾,还有“许多人骨和牛、狗、猪等动物骨骼混杂在一起”
。
和其他灰坑不同的是:一,这两座灰坑不止底层有人骨,而是各层都有,说明杀人行为伴随着垃圾坑的使用全程;二,人骨都是零碎的,且和其他家畜骨骼混杂在一起,应该是吃完以后被遗弃的特征。
或许H8周边的人家有吃人肉的习惯,而且持续了很多年,否则难以形成这种遍布垃圾坑的人骨堆积。
但另一方面,往H8里倾倒垃圾的,应该不仅有贵族肉食者,还有本地土著居民,因为坑中还出土有石刀、石镰、石凿以及本地传统的花边口沿陶罐。
这个居住区共发掘三期灰坑19座,有人骨的只有上述四座,并不占多数。
这说明商人统治者的杀人行为还是有所区别,嗜杀和吃人肉的应该只属于少数人,或者特定场合。
崇侯的青铜产业
建立崇国,是商朝向西扩张的保障,由此,武丁先后灭亡羌人周族和分封商人周国。
但武丁去世后,周原的商人侯国未能保住。
在武丁王的儿子祖庚或祖甲时期,一片关于“周”
的甲骨卜辞中又出现了
“崇侯”
等人。
12
甲骨磨损过于严重,难以判断商王到底让他们做什么。
从时间看,祖庚和祖甲时期,商朝势力衰退,商人的周侯正遭受土著的威胁,为此,商朝很可能要调动周边诸侯救援。
但此举无效,土著势力又淹没了关中西部。
商人的周国灭亡后,老牛坡对于商朝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功能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殷墟前期的大型夯土建筑被废弃,改建为冶炼铸造区;崇侯的新宫殿区可能移到了遗址西北侧,也就是考古划出的第四发掘区。
目前,这个区的发掘还比较少。
到殷墟末期(老牛坡四期),崇国更加繁荣,青铜产业的规模也更大了:有很多冶铜的炼渣堆积,填满了一条至少长18米,最深处可达2米的土沟。
距离铜矿渣不远的山坡上,有四期铸铜作坊的垃圾堆积,里面埋有很多熔铜陶缸碎片和残陶范。
与二期那种铸造小件铜器以及可以多次使用的双面陶范不同,四期的陶范多用来铸造相对较大的器物,且只能一次性使用。
目前发现的铸范可以制造各种容器和兵器,如鬲、戈、钺、皮角上缀的圆铜泡,还有类似面具的所谓牛面和人面形饰,但尺寸略小,不适合戴在脸上,可能是系在皮质头盔的额顶部位,起威吓敌军之用。
13
从老牛坡二期的冶铸设施分离、规模很小,到四期的冶铸一体、规模增大,意味着权力结构已经发生重组:原来分散且互不统属的商人据点,以及基于自然资源和商业交换的产业布局,被整合到更大的政权体系中,形成了方国政治体。
怀珍坊相对偏僻、封闭,而老牛坡更接近关中盆地中心,控扼渭河南岸的交通干道。
因此,把铜的冶铸设施集中到老牛坡,更便于军事防御,避免被对手分割击破。
虽然铜矿石的运输里程要多20公里,但冶铜和铸铜两道工序却可以无缝衔接,免去了再次熔化铜锭的成本。
虽然尚未发现殷商晚期的宫殿区,但从铸铜业的兴盛程度看,这一时期肯定有更大的核心建筑群,甚至还可能有夯土城墙。
后来的周人史诗说,攻打崇国时,他们面对的就是牢固的城墙,正所谓“崇墉信信”
。
M
崇国商人的墓葬还使用大量殉人,等级稍高的殉人数量更是要十人左右,比多数商人侯国和据点都要“奢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