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它属于殷商末期刚出现的商人“史”
氏的薛国,延续至西周前期。
前掌大共发现殉人墓九座,殉人车马坑五座,共殉28人。
这些殉人墓和车马坑,少数属于商代末期,多数属于西周前期。
从各种迹象看,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并未能把统治延伸到史氏薛国,这里的商人也没有主动挑战周王朝,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延续了数十年。
史氏和新建立的宋国有联姻关系。
M110中的一件铜器有铭文“宋妇彝史”
(宋妇觎,前掌大M110:2),说明这是史氏为从宋国娶来的夫人制作的器物:称贵族女性为“妇”
(商妇就,《集成》867),和殷墟甲骨卜辞的习惯相同;按周人习惯,则应称“宋子”
。
史氏薛国和宋国都出自商王族,这是商人族内婚传统的表现。
进入西周后,商人的史氏薛国又存在了三代人,大约六七十年,然后就彻底消失了。
在文献和考古中,史氏薛国彻底消失后,当地土著的姒姓薛国却重新出现,并存续到春秋晚期,且一直作为鲁国的附庸,衷心归化于周人文化圈。
可能在西周前期的昭王或者穆王时,周朝帮助姒姓的土著薛国复国,而商人史氏则被周朝强制迁徙,或者逃亡到了更遥远的东南方,从此永远消失。
以上是殷商遗民在西周初年保留人殉的情况,总体特征仍是减少,到西周中后期几乎完全消失。
不过,和基于原始宗教向神奉献的人祭与人奠基不同,用人殉葬是一种更为个人化的思维,富贵者希望把妻妾和奴婢带到彼岸世界继续侍奉自己,所以人殉在古代一直不绝如缕,直到清代。
7只是稍为幸运的是,后世的人殉规模已经远不如商代。
人祭记忆的暗流
周公执政时期不仅禁止人祭、人奠基和人殉行为,同时还禁止在书面文献中提及商人的这些风俗,结果,铲除人祭的记录也和人祭行为一起消失了,只剩下了地层中那些无法销毁的遗迹。
但是在文字记录之外,人们还有口传的历史记忆,这是朝廷禁令难以销毁的。
可以合理推测,有关商代人祭行为的记忆仍会在周朝的民间和贵族中私下流传,成为和官方意识形态很不同的暗黑历史记忆。
到春秋中期,商朝灭亡四五百年后,周王室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各诸侯国的自主性空前增加,关于人祭的暗黑记忆也开始浮出地表,甚至变成个别诸侯国的官方行为。
公元前641年,志大才疏的宋国国君襄公试图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命令帮国去攻打部国。
这两个小国均为东夷系,位于今鲁南地区枣庄市附近。
结果,帮国人俘虏了部国国君,并将其献祭给了“次睢之社”
,即次睢的土地之神。
有学者考证,次睢在今徐州市附近,离商朝后期的丘湾社祀遗址不远。
宋襄公这么做的目的,是要震慑东夷,使其臣服于宋国,《左传?僖公十九年》曰:“宋公使郝文公用部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
这里的“用”
,为杀祭之意,和殷商甲骨卜辞中大量的“用羌”
“用俘”
完全相同。
这表明,在春秋列国中,关于商人献祭的细节知识并未完全失传。
但另一方面,宋襄公的行为在当时也属离经叛道,他的兄长司马子鱼就说:“在古代,用牲畜祭祀都是不合理的,更何况用人?祭祀是为了求神保佑人,如果杀人献给神,神会来吃吗?搞人祭的国君会不得好死的。”
从司马子鱼的话来看,当时的宋国早就已经不用人祭祀了,而且已经重构了一套“古代”
的仁义祭祀模式——在这种版本的叙事中,商人自然是不用人祭祀的。
可以说,宋襄公兄弟二人的言行正是官方和暗黑两种历史共存的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