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在华北,改造平原湿地的工作,起步虽晚,却更有成效和持续性。
原因何在?
其一,可能是因为比起南方,华北降雨较少,更容易排涝,且粮食作物更多元,既有水稻,也有旱作的黍、粟、豆和麦,这样的话,改造初期的湿地适合种植水稻,但随着气候暖湿程度的减弱,二里头这种“稻作殖民地”
会逐渐回归旱作,同时,稻田灌溉技术被保留下来,继续用于粟、麦等北方作物,而这对于旱作农业的增收有重要作用O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继夏朝之后,商朝和周朝都建立在华北的平原地带,并奠定了此后直至秦汉的“华北优势”
。
当然,和后世相比,新碧-二里头的人口基数仍然很低,改造湿地平原的工作也很有限。
新碧属于豫西山地与河南平原的交界带,地势相对低平,向东就是广阔的大平原-古湿地,但新碧人却没有东进,而是选择了洛阳盆地的二里头,究其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洛阳盆地面积有限,二里头周边的微环境更容易改造;他们当时的人口规模也还不足以全面开发大平原。
其二,新碧人有机会扩展稻作农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陶器器型看,新碧属于主要分布在淮河、汉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北岸稻作区的煤山文化,且位于煤山文化的最北边,稻作和旱作农业的杂糅地带。
正是在此基础上,新碧人用水稻开发了二里头。
其三,新碧人并不是从南方的煤山文化中心区搬迁而来的移民,因为没有发现他们饲养水牛的证据。
水牛是热带、亚热带动物,直到今天,也还是只能生活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新碧和二里头出土过很多人工饲养的牛骨,但都属于黄牛,没有水牛,说明他们并非从南方迁徙而来。
新碧人的先祖应当是以旱作为主的本地土著,后来因被南方蔓延来的煤山文化同化,从而学会了水稻种植。
二里头出土过犀牛和鳄鱼的骨头,可见当时华北的气候比现代更湿热。
至于为何水稻比水牛先传播到黄河流域,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游龙的王朝
距今4000年前,河南平原上有大量水泊湿地,所以新碧人可能是一个生活在湿地中的部族,能很快适应南方传来的水稻农业。
另外,二里头-夏朝人有崇拜龙的习俗,应当也和他们曾经的滨水生活有关,因为上古传说中的龙都是水生,形体与蛇接近。
顾颉刚早已发现,“禹”
字从“虫”
,也就是蜷曲的蛇形,而在古史中,禹的父亲名“稣”
,字义是某种水生之物,据说稣死后变成了黄龙。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夏朝王室族姓为“姒、在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它的“以”
部的写法就是蜷曲的蛇形。
11
这些古史中的信息应当不是偶然,因为在考古中也能找到呼应。
二里头的显贵墓葬经常随葬绿松石的龙形器或饰牌。
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座二期墓葬,编号2002VM3。
口墓主上身放着一条绿松石镶嵌的“龙形器”
,全长约70厘米,由两千多片细小的绿松石片组成,呈游动的蛇形,从墓主肩部延伸到腰部。
龙头用两枚白玉珠做眼,球状绿松石做成蒜头鼻,鼻梁是三节柱状青玉和白玉。
这些复杂的绿松石结构可能是粘贴在纺织物上面的,类似挂毯,覆盖在墓主上半身。
出土时,有机物已经腐蚀消失,绿松石嵌片尚保持原位。
这位墓主被埋葬在当时的一座大型宫殿院内,还有其他高级随葬品,显然是王室成员的级别。
由此亦可见,绿松石龙很可能代表的是夏-二里头人的图腾。
后来,二里头显贵的丧葬习俗发生了一些改变,绿松石镶嵌的大龙变成了巴掌大小的铜牌饰,上面用绿松石拼成一只俯卧的动物,但造型比较抽象,不太容易辨认是什么。
但有二期2002VM3中的龙形器先例,学者认为,这些铜牌饰的造型也是龙。
龙一直是二里头高等级墓葬的标志,迄今发现龙形器和铜牌饰的高等级墓不超过五座。
另外,龙形图案不止有墓葬中的绿松石饰物,很多陶器上也有龙或蛇的花纹和造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