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纪念援华抗战的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汉斯·米勒
马海德:
阿拉伯语:????????????
英语:shafick·e·hate
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阿拉伯裔中国人。
1910年9月26日,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来自黎巴嫩的阿拉伯移民家庭。
1927年,进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
1929年,到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
1931-1933年,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马海德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便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原本计划在中国只停留一年,但当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国政府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决定继续留下来。
他考察热带病的职业病和工人营养不良的状况,并通过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工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物,吃的、穿的问题,而是只有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时,他结识了宋庆龄和在上海的外国进步人士史沫特莱、艾黎、格兰尼奇、希伯等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从中知道了中国还有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后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在他开的诊所常常成为中国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开会的地方。
他还在美国《工人日报》和当时在上海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呼声》上发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和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的文章。
1933-1936年马海德到中国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
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雷士德医院工作,后来和两位同学合开诊所。
1936年春末,组织上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中国领导的苏区情况和了解中国的抗日主张。
宋庆龄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前往。
6月他们到达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受到接见,他们在组织的安排下,到保安和苏区各地参观、访问。
后来随红军第一方面军南下甘肃省迎接在长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军。
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省南部胜利会师后,又先后随第二、四方面军行动。
1937年1月,随红军队伍回到陕北延安,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作调查研究。
在一个多月中,他巡视了陕北各地卫生医疗单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
组织上很欣赏他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
同年2月,加入了中国。
后来随部队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工作。
年底回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
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区人民,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1938年,宋庆龄在湘江成立了保卫中国大同盟以后,马海德受宋庆龄的委托,经常向该同盟报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通过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呼吁,争取国际援助。
边区因而获得了许多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1942年,被调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