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打开。
“卢沟桥”
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
护士把“卢沟桥”
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
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
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
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威胁着河北完县神北村。
几名老乡死死地把白求恩抱住,不让他去冒险。
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洪水威胁着卫生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转移到河西岩。
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学校要求参加了突击队。
没有渡船,大家用大笸萝绑在梯子上当运载工具。
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来回运送着物资。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了败血病。
生命垂危时,他给聂荣臻写了封信,把遗产一一分给战友们。
他也想起了法兰西丝。
他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他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给……并要求向她说明,自己十分抱歉,同时也告诉她,自己曾经是很愉快的。
1939年11月12日凌晨,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同志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告别了他热爱的战友和阵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天使守护着和平与希望。
“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选自《选集》第二卷
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家庭出身属于较高的种姓,但由于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并不富裕。
他的母亲有残疾,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时即随同父亲参加抵制英国货的斗争。
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被迫辍学,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学,终于于1936年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
二战爆发后,他没有去英国上学,参加了巴苏大夫领导的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沉睡的中国终于苏醒了,中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