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她们以前办诗刊时就与许多书店报刊发售点有联系,这一次她亲自打电话,挨家挨户问需要多少册,订不完的就给邮局、投递站发去,报纸去到哪儿,《大河故事》就去到哪儿。
她也想好了,十万册是个大胆的尝试,如果能卖完,以后都按照这个量发行,卖不完就看情况适当削减。
对现在的她们来说,挣钱时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成就感。
结果,又是一个星期卖光,黄柔和陈静一合计,又大着胆子多加了两万册,将将两天又卖完了!
好家伙,“石兰省识字儿的人也就百来万,这十二万……岂不是十分之一的人都买了咱们的故事书?”
陈静大惊。
黄柔也没想到,一本小小的故事书居然如此受欢迎。
但她没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知道能如此成功跟绿真积极出谋划策有关,也跟大河诗社一直以来良好的名声脱不了干系,这十二万人里,绝大部分都是以前诗刊的忠实读者。
“这只是在石兰省内的市场……”
两个女人对视一眼,均在彼此的眼里看见火花,大河诗社走出石兰算是成功的,她们必须把这种成功延续下去!
于是,顾学章郝顺东这对好兄弟忽然接到老婆要出差的消息,顿时傻眼了。
她们诗社需要出差吗?不是等着别人投稿就行了吗?莫非是那本新出的通俗读物?可销量不是很好吗?全市各机关单位都有跟订的。
然而,两个女人没给他们阻拦的机会,孩子扔给他们,第二天早上就坐飞机去北京了。
这是自从下乡后,黄柔第一次来到北京,其实变化并没有大到让她认不出来,可在大河口生活久了,她已经没办法再把这儿当“家”
了。
当然,因为记挂着段书记当年的大恩,她先去农业部部位宿舍拜访了老人家,别看他白发苍苍,可精神却极好,去年刚退休。
他也没想到黄柔的变化如此之大。
当年他们在大河口相识的时候,她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背着个胖娃娃吃不起一碗水饺,现在的她,依然年轻漂亮,可身上却多了阅历和上位者的气度,听说当到市里机关小学副校长,还辞职了。
老人家忙推了推眼镜,“怎么辞职了?”
“因为我妈妈发现还是搞文学创作更适合她呀。”
绿真忍不住插嘴道,她还记得这位“饺子书记”
,她们家能种黑皮西瓜多亏了他呢。
老人家再次推了推眼镜,“这是……胖娃娃?”
绿真红了脸,“嗯呐。”
故意揶揄道:“饺子书记,您还记得我呀?”
双方“认亲”
,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时光啊,一天一天过着没感觉,忽然见到故人才会惊觉它的流逝,白驹过隙。
双方聊了会儿天,听说黄柔创办了一个通俗读物,现在是上北京来找销路的,他细细的看了看样刊,“还不错,虽然浅显,但通俗易懂,符合当前国情下的主要矛盾。”
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不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吗?吃饱穿暖不再成为迫切需求,精神文化享受跟上,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
“别看我退休了,可新闻我一天没落下,现在资本主义正极力腐蚀咱们呢,不是糖衣炮弹,就是文化。”
老爷子捋了捋雪白而整洁的大背头,沉声道,“现在外头正在闹什么性解放,说得跟咱们不解放似的。”
在座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至于谈性色变,只是陈静和黄柔都不太懂国外的潮流,赶紧问绿真:“是真的吗?”
绿真点头,“性解放是六十年代欧美国家掀起的一股潮流,只不过在1968年‘五-月-风暴’达到了巅峰……前几天我看报纸上说,美国现在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少女大着肚子,其中40成为‘小妈妈’,英国50的儿童为非婚姻产儿。”
【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