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好好好!
人言永昌偏僻贫苦之地,如今看来言不符实。”
“光是这永昌城外的耕地便不下二十万亩,这些粮食尽数收获,不仅能让军民饱食,还能接济后方运转而来的民夫!”
高骈此刻十分高兴,他身后的李阳春、王建、张武等人也是尽数展露笑颜。
南诏遭受重创,留守永昌的军队不过两万余人,李阳春带着蛮兵势如破竹的攻入永昌的山间平原,迅速攻破永昌城并扑灭了城外的大火。
得到城外的这些粮食后,起码未来几个月是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想到此处,高骈看向身后的李阳春:“此战,汝当为首功。”
不等李阳春回答,高骈又看向王重任:“令随军五万民夫和五万辅兵将城外粮食抢收,另外令军吏点清城内百姓数量,登籍造册,丈量田亩。”
“先把粮食抢收,等到十月入冬后再出兵收复永昌全境。”
“是!”
李阳春等人连忙作揖,除三万汉军主力外的五万辅兵、民夫则是开始快速抢收粮食。
随军的千余军吏则是开始对永昌城内外的百姓登籍造册,少量试图反抗的蛮民被镇压处死,其余安分守己的蛮民则是平安无事。
半个多月的时间很快过去,随着汉军将粮食收割并存入城内粮仓,军吏们也将图籍和文册交到了高骈面前。
“八千七百五十七户,四万六千五百二十九口,十九万五千四百一十七亩,共收二十八万六千五十七石二斗三斤。”
永昌衙门内,高骈等人听着王重任的禀报,脸上不免浮现笑意。
永昌的百姓,大部分都被祐世隆带往了高黎贡山以西的押西城,所以留下的不算多。
四万六千多百姓,加上十三万军民,合计不超过十八万人。
这收获的二十八万石粮食在非战时状态下,足够十八万人吃四个多月了。
不过高骈不可能不打仗,毕竟他们只是拿下了永昌城,而永昌地界的其他城池还在南诏掌握中。
想到此处,高骈便开口说道:“我军辅兵、民夫已经足够,且永昌城内大半多为蛮民,恐会生乱。”
“吾欲将蛮民尽数迁往昆州、曲州,汝等以为如何?”
云南境内最不缺的就是蛮民,而永昌地域偏僻,又有山川阻隔,不易治理。
正因如此,将蛮民迁往东部,将土地留下后,日后再迁徙汉民来到西部就容易许多了。
“末将附议。”
李阳春用手在案上轻拍,其余人见状也纷纷轻拍。
见众人同意,高骈露出笑颜,张武也开口道:“我军辅兵民夫足以支撑大军收复永昌全境,不过收复这些地方后,还得有人耕种土地才行。”
“当务之急,是请朝廷迁徙百姓进入云南,不然我军只能长期依赖蛮兵蛮民作战。”
“虽说眼下的蛮兵蛮民并未展露任何不妥,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得不防。”
前唐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对于张武所说的这些事情,没有人选择反驳,反而都觉得十分有道理。
高骈点了点头,表态道:“吾半月前便已经奏表朝廷,眼下只需等待入冬后出兵永昌各处,将各处蛮民土地登籍造册,尽数发往洛阳,便能够让朝廷知道永昌并非贫困之地,只是缺乏汉民开发罢了。”
表态过后,高骈便与张武、李阳春、王建等人商量起了如何出兵收复永昌境内其余各城。
由于永昌城已经收复,汉军粮食民夫尽皆充足,因此高骈等人为了保险起见,选择十月下旬再出兵收复各城,尽量减少瘴气疫病对汉军的伤害。
时间在他们的布置下不断流逝,随着十月下旬到来,汉军兵分多路开始收复永昌各城,而汉军隐藏在南诏中的谍子也给大漢朝廷带来了则好消息。
南诏王祐世隆因为染上疫病而薨,享年四十二岁,其二十四岁的长子隆舜即位,成为南诏第十二代王。
隆舜即位后,随即向大汉请降,并愿意以祐世隆第三子隆啰盛为质送往洛阳。
“准其投降。”
腊月中旬,随着南诏被彻底赶到高黎贡山以西的地界,刘继隆终于是同意了南诏的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