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547章 衣锦还乡(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是岁天下有户九百二十万五千余六十七户,四千六百四十二万七百五十九口。”

“天下耕地三百一十二万五千四百一十顷七分,依律可征田税五千九百五十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石。”

“是岁天下实征赋税粮四千二百六十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二石,布帛……”

洪武十三年十月冬至大朝会上,当身着冕服的刘继隆与群臣共聚乾元殿时,中原的洪灾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云南的军队也有序撤出了四万,只保留了三万汉军正兵和五万蛮民辅兵。

北方、南方、西方、东方……各方安定,而朝廷也没有了大动干戈的政令,整个天下都似乎太平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经过近四年的时间,人口从四千四百三十万,增长到了四千六百四十二万。

耕地也从曾经的两亿九千五百余万亩,增长到了如今的三亿一千二百余万亩。

四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加五十余万人口,四百余万亩耕地,成果不可谓不耀眼。

不过在这增加的人口中,西南被编入册的蛮民和土地并不少,因此实际的自然增长并没有那么快。

饶是如此,刘继隆心中还是感受到了欣慰,故此便对户部尚书封邦彦询问起来。

“大宁、辽东、北庭、云南、黔中五道人口、耕地数量几何?”

“回陛下。”

封邦彦提前做了准备,见皇帝询问,随即说道:

“眼下大宁有三万七千余户,十八余万口,耕地五十六万五千余亩。”

“辽东有五万八千余户,二十九万余口,耕地一百四十六万五千余亩。”

“北庭有二万四千余户,十三万余口,耕地一百二十二万余亩。”

“黔中有十五万六千余户,七十八万口,耕地二百七十四万余亩,民什而汉六。”

“云南有十二万六千余户,六十四万余口,耕地四百四十余万亩,民什而汉二。”

随着五道人口、耕地、民族情况尽数为封邦彦说出,各道局势也继而呈现在群臣面前。

五道中,大宁与黔中属于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前者属于开发较晚,后者则是受限于地形。

其余的三道属于地广人稀,能开垦的耕地并不算少,只是单纯缺人罢了。

在这其中,云南的人口与耕地情况看似不错,但四百多万亩耕地并非全部是常年耕作的熟田,而是包含大量畬田(刀耕火种的轮歇地)。

除此之外,当地蛮多汉少,民什而汉二只是朝廷能掌握的情况,实际上臣服大汉的哀牢山以南广袤地区里生活着数十上百万蛮民。

这些蛮民,大汉朝廷如今是无法统计的,也没有必要将其迁徙出来,至少现在没有必要。

毕竟大汉朝廷将他们迁徙到北边,那就会有更南边的蛮民来侵占他们原本的家乡。

与其迁徙他们,倒不如扶持他们从刀耕火种变为精耕细作,让他们自己将土地开发出来,朝廷日后则完全可以建立署衙,派遣流官收取赋税。

只是在这之前,朝廷还是得让当地的蛮民先适应这种缴纳赋税的方式才行。

摆在刘继隆眼前的最合适的,无疑是明代控制三宣六慰的差发和额征方式。

差发放在中原是徭役的一种,但放在边疆地区就纯粹是征金银了,额征也是如此。

不过明朝对于三宣六慰的差发和征金银实在过于粗暴,负担过于沉重,导致三宣六慰大部分对明朝只是口服心不服,王朝强盛期还好说,等王朝虚弱了就要开始趁机作乱。

所以对于这些哀牢山以西的众多部落,还是得具体的恩威并施才行。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由沉思起来,一边听着朝臣奏表,一边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等到封邦彦等人奏表过后,刘继隆这才开口道:

“朕想了想,云南道地势复杂,尤其以高黎贡山东西、哀牢山南北情况为最。”

“朕以为,高黎贡山以东,哀牢山以北,理应赐予各部酋长官职,令其学习官话、汉字。”

“各部以人口多寡设县、乡、村,由朝廷组织他们走出山区,在平原开垦土地,提供耕牛、农具、粮食给他们开荒,日后按照十税一进行纳税。”

“酋长以其情况,担任县尉、乡正、村长等各职,尽皆朕之赤子。”

“高黎贡山以西、哀牢山以南者,酋长授予官职,每年准许酋长以俸禄前往昆明兑换物资,但部落每岁需要以部落大小缴纳数额不等的差发银。”

“若朝廷需调遣其部兵马,则免其差发银,若部落有兵卒战死,以云南都督使司、巡查御史派遣官员核查,发粮抚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空间福女好种田我只想活下去全能大佬她不好惹我在仙界有道分身道门振兴系统别蹬腿,你还能再抢救一下!快穿:在偏执男配心尖肆意撒娇玄门小锦鲤只热衷种田救世等于死一死提前登录诸天游戏交锋仙帝重生混都市重生后,我被大佬娇养了神医女凰末世穿女尊:我靠空间种田养夫郎剑道第一仙黑莲花皇后她权倾朝野重生成世子的心尖宠没金手指照样无敌兵王仙界网络直播间黑夜玩家抗日小山传奇厂督有喜之萌宝赖上门傅先生每天在线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