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说到底,自家陛下需要的是人,需要足够的人来移民实土。
这些罪民如果都能平安无事的抵达流配之处,以此来将云南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自家陛下也就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了。
自认为想清楚的官员们松了口气,毕竟这次牵连了那么多百姓,哪怕只有半数抵达,也足够云南三司消化许久了。
“河南道、淮南道的京察如何?”
刘继隆不给群臣反应机会,继续向刘烈询问,而刘烈作揖道:“依《大汉律》,理应斩首一百二十四人,流配三千三百九十二人。”
“其三服亲眷十三万五千余人,理应尽数流配。”
“臣以为,可将此批罪民尽数发配大宁、辽东两处,尤其以平壤、辽北为主。”
这次的事情走向没有出乎众人预料,尽管只牵扯了十三万五千多人,但这些百姓也足够让大宁突破二十万,辽东突破四十万人口了。
“平壤高句丽遗民甚众,臣以为可迁徙平壤二万余口高句丽遗民至河南道。”
崔恕眼见罪民迁徙的事情定下,随即便主动提起了平壤高句丽遗民的事情。
如今的大汉收复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土地,但此地以高句丽遗民为主,当地四万多百姓里,有两万多都是高句丽遗民,另有数千新罗人,余下的则是胡化汉人。
只要将当地主体民族的高句丽遗民迁徙离开,再迁徙两万多汉人进入平壤,那汉家在平壤的人口情况就能恢复到西汉时期了。
只是如此,刘继隆还远远没有满意,毕竟他想的是收复汉四郡,而凭他通过赵英获得的情报来看,现在的新罗内部局势似乎十分混乱。
若是新罗有分裂的迹象,那大汉便能出兵收复新罗,将大汉的兵锋直抵鲸海(日本海)。
届时,若日本开发石见银矿后返回,朝廷则是可以通过朝鲜直接出兵攻打日本石见地区。
不过这种想法虽好,但摆在大汉面前的依旧是人口问题。
新罗人口经过二百年的太平,体量与渤海国不分上下,大汉想要收复新罗,还得想办法加剧新罗内乱,让新罗国内人口锐减,同时增加辽东的人口才行。
思绪间,刘继隆便开口说道:“平壤耕地众多,可令河南、淮南两道起运粮食,积粮五十万石于平壤,迁二万高句丽遗民往河南去,以五万罪民流配平壤。”
“臣谨遵圣谕……”
见刘继隆开口便要将五万罪民安排到平壤,刘烈下意识便想到了与平壤毗邻的新罗国。
如果自家阿耶与自己所说的石见银矿是真的,那拿下新罗国,确实对朝廷日后掌握石见银矿有好处。
不过新罗山多地少,新罗国人口更是有二三百万之多,并不好对付。
更何况辽东积弱,攻打新罗只能靠河南和淮南、江南转运粮食,眼下似乎不是攻打新罗的好时候。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人口如何?”
刘继隆忽然开口询问,封邦彦闻言愣了下,回忆片刻后才站出来回答道:
“回禀陛下,江南西道有四百八十余万口,江南东道有六百五十余万口,岭南道有二百九十余万口。”
尽管大汉这些年都在从江南迁徙百姓迁往黔中、岭南各处,但江南东西两道的人口依旧不少。
岭南道的人口并不算多,至少在刘继隆眼底不算多,因为其中有不少都是蛮民,更有许多不在册的蛮民。
如今除了岭东的几个州是以汉人为主外,岭西、琼崖、安南都是群蛮与汉人分庭抗礼为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将这三道留到最后,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百姓迁徙到云南和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六里,而刘烈也心知肚明的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诸道皆已京察,眼下理应对江南东西两道及岭南道京察。”
刘烈开口后,殿内顿时骚动起来,但很快便恢复平静。
“准!”
刘继隆面不改色的应下,刘烈则是在看到四周没有官员跳出来时松了口气。
“陛下,臣礼部尚书杨知温有事起奏……”
刘继隆曾经的媒人,如今年过六旬的杨知温在刘烈奏表过后站出来开口,这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他,寄希望于他准备站出来制止京察。
只可惜他们想多了,因为杨知温只是公事公办。
“陛下,吐蕃王遣派世子没卢嘉措出使本朝,眼下已然抵达洛阳国宾馆,请求朝见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