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搁在后世,田小苗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卫星。
报刊上登载的,都是某地亩产稻谷多少万斤,亩产小麦多少万斤,亩产棉花多少万斤,看谁能吹牛,看谁的卫星放得高。
这是五八年的一大特色,被批评了很多年。
可五八年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一盘散沙似的农村变成了大集体,农民们排队出工,唱着歌儿,喊着口号,甭提多欢腾了。
一日三餐吃公共食堂,一顿四个菜,大米馒头随便吃,不定量。
孤儿们进了福利院,孤寡老人有人照顾,学龄前的娃娃入了托儿所,够年龄的都上了学,还有卫生院、图书馆、文化站,篮球场等等。
这是书中描绘的共产主义,一抬脚就迈进了。
多少年后,还有人津津乐道。
“五八年那会儿,日子真好,大米白面,还有鸡鸭鱼肉,做梦都想着呢!”
很多人都希望,一觉醒来就实现了共产主义。
这个梦想虽然超越了现实,却带给人希望。
千百年来,劳苦大众吃糠咽菜过着苦日子,吃饱穿暖成了最基本的追求,社会主义蓝图给人无限憧憬,令人激动不已。
这就是五八年带来的震撼,一下子改变了人的思想,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
除了这些,五八年还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创新、农田水利建设、荒山治理、植树造林、洪涝灾害治理全面开花,到处都在修建铁路、公路、桥梁,修筑拦河大坝、水电站、水库、引水渠,全国有六、七千万人在工地上,一天二十四小时,轮班作业,堪称一大创举。
还有科学种田、爱国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事业都实现了飞跃。
(注1)
这是一股子冲劲儿,想把国家一下子建设好。
这也是大集体的力量,是零零散散的个体无法实现的。
可这些成就被埋没了,后世很少提起,也没多少人记得。
田小苗一边感叹着,一边激动着。
孙梅英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活儿很熟悉。
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啊啊啊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田大旺也不予评价,只是皱了皱眉头。
这就是小苗担心的?丢下农活儿去炼钢,搞公共食堂大吃大喝,浪费严重。
这个趋势不是个人能改变的,他相信上面一定能察觉到。
到了年底,果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农村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基层工作中,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盲目行为被制止了。
比如,公社大包大揽,啥都要管,啥都要干涉,生产队没了自主权,束手束脚的,生产搞不上去。
有些地方搞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降低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
还有一些村子更夸张,搞军事化管理,把社员们集中起来操练,住集体宿舍,统一行动。
纠正了错误,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
老家那边来信说,队里生产抓得紧,没像其他地方那么乱来,秋粮收成还不错,仓库里堆得满满的。
赶着拾秋,山货采了几麻袋,够吃一年的。
田大旺稍稍放了心。
小苗说,一些话不能写信,最好当面说。
可他和梅英没时间回去,只能提醒着多储备一些吃的。
“元旦”
过后,新的一年来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