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回到沪上,她很想念那里,做梦常常梦见那里,就像有一个心结,等着她解开。
一九七八年,春季开学。
二十七万多名大学生涌入校园。
有稚气未脱的应届生,有胡子拉渣的老知青,戴着草帽,挑着行李,还有夫妻双双考上的,抱着娃娃,热闹得很。
学校考虑到“七七届”
的特殊性,放宽了条件,给予照顾。
落榜的考生们加紧复习。
“去年不成,今年再战!”
这是最后的机会,年龄放宽到了十岁。
下一年,只有应届高中生才能报名参加高考。
就在这一年,随着工业的大面积铺开,招工指标多了。
人心浮动,“知青”
返城开始了。
这些年来,一千多万名知识青年下了农村,战天斗地,红红火火。
宣传画、标语口号贴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物质上虽然贫乏,可精神上是富足的。
这种生机活力,伴随了一个时代。
也许不完美,可留下的是奋斗、热血,无私奉献,甚至自我牺牲。
当然,遗憾也有。
知青们大批返城后,城市压力很大。
有的安排了工作,有的待业在家。
这时候的社会风气已发生了变化,开始托关系、走后门。
有门路的去了好单位,拿着固定工资、高福利,旱涝保收。
没门路的只能去街道小厂,拿计件工资,在集体企业里打拼。
还有更多的知青没地方安置,苦闷彷徨,横遭白眼。
万般无奈下,只好摆摊设点,在街道上流窜。
改革开放后,这批自谋职业的知青成了第一批“个体户”
。
从一贫如洗到腰缠万贯,从旁人侧目到众人羡慕,不过是五六年时间。
这是时代带来的机会,谁也意想不到。
他们中的很多人凭着坚强的意志、灵活的头脑,一路发展壮大。
有的成了小老板,有的成了企业家,为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那些铭刻着“知青”
印迹的餐馆饭店,是他们聚会的场所。
每每回顾着青春岁月,依然会唱起革命歌曲,那嘹亮的歌声代表了一个时代,青春、热血、永不磨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