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尤其是民用客机,在性能上有更高的要求。
到了1970年,“运七”
首飞成功。
到了1984年,“运七”
上线运营,性能良好,民航局正式颁发了飞机适航证。
到了1986年,“运七”
正式载客运营。
这是50座支线运输机,航程短,载客量小,跟大型运输机有一定的差距。
(注1)
可“运七”
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时候,“运十”
原型机已开始试飞,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可就在这时候,我们掉进了米国人的圈套。
说起来也很悲哀。
搞市场经济后,研究所的经费被砍掉了。
而“运十”
上线运营,需要三千万人民币,可上面不给,研发团队无米下锅,急得团团转。
这是多少人的心血啊,不能到了临门一脚,就报废啊。
而就在这一年,商务部门花费了三十亿进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
在买办思维下,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苦果几十年后才晓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短视、缺乏战略眼光之后,跟米国麦-道公司捣鬼有关。
八十年代初期,麦-道公司就盯上了“运十”
。
他们想进来,就要把“运十”
大飞机打掉,继而抢占国内市场。
为了达到目的,麦-道公司到处游说。
这时候,国内刚刚开放,看到国外什么都是好的,对米国科技更是盲目崇拜。
听到麦-道的合作计划,拉拢还来不及呢,哪会考虑那么多?
画出来的大饼,的确很迷惑人。
可田小苗知道结果。
看到米国麦-道来沪上搞飞机组装,就警觉起来。
她给上面写报告,提醒注意。
甚至还专门去了京城,跟上级部门汇报。
可军工和民用分属于不同部门,有力气也使不上啊。
可她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运十”
不能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了一套完整体系,从研发设计到技术工人,从零件生产到车间组装,从原型机到试飞运营,分工协作,精益求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