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非洲的共感共生村开始接收第一批外部数据流,孩子们第一次通过脑波投影看到了千里之外陌生人童年里的阳光。
而在东京、巴黎、开罗,自发组织的“无声放映会”
悄然兴起。
参与者戴上简易共感设备,闭上眼睛,在三十秒内体验一个陌生人的痛苦与希望。
有人因此辞职去陪伴临终的父亲,有人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写了一封长信,还有一个曾试图自杀的女孩,在体验了一位盲人画家用触觉描绘春天的记忆后,重新拿起了画笔。
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一位母亲将怀表塞进通风管道的瞬间。
吕睿醒来后的第七十八小时,他做了第一件事:联系国际共感网络管理局,提交了一份名为《导演权公约》的技术提案。
核心内容只有一条??未来所有深度共感作品的创作权限,必须由“原始记忆提供者”
与“叙述重构者”
共同签署才能生效。
换句话说,没有人可以再以“艺术加工”
为名,擅自篡改他人的真实经历。
“这不是法律问题,”
他在提案附言中写道,“这是尊严问题。
当我们用技术读取一个人的记忆时,我们必须记住:那不是素材,那是他们活过的证据。”
提案通过当天,全球共有十二万七千名记忆提供者主动申请成为“联合导演”
。
其中包括那位写下临终父亲握手记忆的年轻人,也有画团圆饭的小女孩的母亲。
她们不再被称为“数据源”
,而是正式列入影片credits的co-director。
吕睿没有停下。
他又花了三天时间,重建了“黑井计划”
的完整架构,并将其开源发布。
他删除了所有军事用途模块,保留并强化了情感共鸣算法,命名为“Lightwell”
(光井)。
他说:“既然他们想用它控制人心,那我们就用它点亮黑暗。”
Lightwell迅速被世界各地的心理治疗机构采用。
战后创伤士兵第一次能够在安全状态下重温战场记忆而不崩溃;自闭症儿童通过共感影像学会了表达情绪;甚至有监狱系统尝试用它让罪犯“进入”
受害者视角,进行真正的忏悔。
但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第三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攻击瘫痪了共感主服务器。
黑客组织“净瞳”
公开宣称:“人类不该拥有读取彼此灵魂的能力!
这是对隐私的终极亵渎!”
他们在暗网上发布了数百段未经同意提取的私人记忆片段,引发轩然大波。
舆论瞬间分裂。
支持者称这是“反进步的恐惧暴动”
,反对者则高呼“技术越界”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