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潮汐》不该只是电影,它得是一面镜子,照出所有人的影子??包括我们自己。”
会议持续到深夜。
他们最终敲定:将原本三小时的片长扩展为三部曲结构,分别命名为《退潮》《静水》《涨潮》。
第一部聚焦个体创伤与记忆断裂;第二部揭露系统性文化清洗机制;第三部则完全交给观众??片尾三十分钟,将是实时接入“光库”
平台的数据流,随机播放全球用户上传的记忆影像。
“这会引发巨大争议。”
制片人提醒,“尤其是国外院线,不可能允许这种不可控内容进入。”
“那就先在国内公映。”
吕春平静道,“而且不预售、不限流、不设VIP场。
第一轮放映全部免费,只要你是实名注册过‘光库’的用户,就能领票。”
“可这样票房怎么办?投资方……”
“投资方早就不在乎票房了。”
吕春笑了,“他们怕的是我们拍出来。
既然如此,我们就干脆打破规则??让电影不再是商品,而成为一场集体仪式。”
消息传出,舆论再度沸腾。
支持者称其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勇敢的一次实验”
;反对者则攻击这是“变相宣传”
,甚至有某知名评论家发文指责:“艺术不能沦为情绪动员工具!”
吕春没回应。
他只在微博转发了一张照片:二十年前他在美院地下室画《茧》初稿时的工作台,桌上散落着炭笔和半张烧焦的草图,旁边贴着一行手写字:“如果没人记得,我就多画一遍。”
配文只有四个字:“我一直都在。”
与此同时,《破碎之茧》纪录片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发酵。
全国十七所高校联合发起“记忆伦理学”
课程建设,邀请周砚、陈默等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多家出版社重启尘封多年的现实主义文学丛书计划;更有民间组织自发成立“口述史救援队”
,深入边疆村落抢救即将消逝的家族记忆。
而那位身患绝症的林骁,在返回北京后做出了惊人之举:他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公开信,宣布辞去所有职务,并将名下价值两千万元的艺术收藏品全部捐赠给“当代艺术抗争记忆保护工程”
。
信中写道:“我曾以为摧毁是一种力量,后来才明白,重建才是真正的勇气。
我不求原谅,只希望这些作品能替我说一句迟来的‘对不起’。”
三天后,他在家中安详离世,年仅三十九岁。
葬礼低调举行,无媒体报道。
但当天晚上,北京、上海、成都、乌鲁木齐等地的街头突然出现数百块临时投影幕布,同步播放一段五分钟短片:那是《北境》中被剪掉的一个片段??一位老年清洁工在凌晨打扫美术馆台阶,拾起一张被人丢弃的展览传单,轻轻抚平,夹进自己的工作手册里。
短片末尾浮现一行白字:“献给所有曾试图抹去真相的人。
你们失败了,因为我们记得。”
没有人知道是谁投放的,警方调查无果。
但网友迅速将其命名为《林骁的遗言》,全网自发传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