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是“星火”
的符号,是无数人愿意开口的信任支点。
哪怕前方是坑,他也得亲自踩进去。
两天后,吕春抵达额济纳旗。
当地警方已在雷达站外围布控三天,确认无武装威胁后才允许他进入。
建筑早已荒废,铁门锈蚀断裂,走廊堆满风沙侵蚀的档案箱。
技术人员在现场发现一个密封铅盒,内藏一台老式录音机和三盘磁带,标签上写着“清洗日志?绝密”
。
第一盘播放后,所有人脸色骤变。
录音来自2003年某次高层会议纪要,内容直指当时一批“思想倾向危险”
的艺术家应予“系统性边缘化”
。
名单长达百人,涵盖作家、画家、独立音乐人、纪录片导演……吕春的名字排在第十三位,备注栏写着:“建议切断其资金链与传播渠道,防止形成叙事联盟。”
第二盘更为惊人。
一名官员冷声道:“记忆是最难控制的东西。
一个人讲一次,只是抱怨;十个人讲十次,就成了谣言;一百个人同时开口??那就是暴动。”
随即有人提议建立“反记忆工程”
,通过伪造影像、篡改口述史、制造对立叙事等方式,“让真实变得不可信”
。
吕春听着这些话,手指紧紧扣住椅背。
他想起自己早年申请资助屡遭驳回,合作平台莫名下架作品,甚至有投资人当面笑着说:“你拍得很好,但我们不能支持太‘深刻’的东西。”
原来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一张早已织好的网。
第三盘磁带则记录了一场失败的抵抗。
一位不愿具名的文化干部试图阻止《茧》系列被销毁,他在会上说:“这些东西也许尖锐,但它们是真的。
如果我们连真话都不敢留,将来拿什么教育下一代?”
结果第二天他就被调往边疆支教,十年未归。
吕春听完最后一句,缓缓关掉了录音机。
“把这些交给媒体吗?”
随行记者低声问。
“不,”
他说,“先上传‘光库’,开放全民校验。
让每个人都能听到这段声音,也让那些曾参与掩盖的人知道??他们的秘密,已经不再属于他们自己。”
回程飞机上,他写下一篇公开信,标题为《关于“灰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