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考生姓名、字迹等均无从辨认,对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随着明王朝的建立,科举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
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
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
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
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1901年,为缓和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停止八股。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科举制度正式终结。
科举考试制度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