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此人倒真是完美契合卫文康心中的大儒形象,学识渊博,品德高洁,知无不言,卫文康有学问上的难题都愿意找他。
至于做官一事,卫文康得承认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商筵有些眼光手段值得他学习,只是他不会如此盛气凌人罢了。
六月,秦百宣和沈知行也到了京都,三人彷佛又回到了州城一同学习的时光,互换资源,交流心得。
不同于乡试的胜券在握,会试,他们的对手再不限于彼此。
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全力以赴的同时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九月,凉风打着卷袭来,会试也如期而至。
会试成绩
会试连考三天,由翰林院主持。
翰林院那是什么地方,帝王的私人领地,专门起草机密诏制。
如果没有在翰林院渡过金,就意味着错过了在帝王面前频繁露脸的机会,多半往后仕途也就那样。
因此,随便在翰林院指个人,都是一等一的才子,状元探花多的是,二甲进士算末流。
由翰林院出题,可以想象会试的难度。
第一场上午考经义,那是开胃小菜,因着不能故意为难人,翰林院一般都懒得在上面动心思,算是送分题。
但别以为送分题就可以懈怠,只要错上一道,就会被盖上治学不严谨,做事不仔细的帽子。
以卫文康过目不忘的本事和细心程度,自然是不会担心在经义上出错,只是有些遗憾,参加会试的举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没有多少人会犯低级错误,经义上很难拉出差距。
第一场下午考公文和判例,这是卫文康的强项。
但翰林院是干什么的?整日里和公文打交道,形式之严苛,用词之讲究,若让考生轻易就过了这一关,翰林院都觉面上无光。
至于判例,目前来看,应当还好,端看会不会踩坑。
若要问什么是科考重中之重,毫无疑问,策论,永远的主角。
会试的策论安排在第二场,无需过多强调,只要知道成败四五成都由此科决定就好了。
第三场的诗赋和算学是新加的,算学卫文康自认在江东少有敌手,会试就不敢托大了。
听说此次有位考生出身巨贾,打小就因算力惊人而闻名,十岁时就一人单挑十位老帐房,多长的账页到他那儿都不用打算盘便能料理得明白。
算学尚如此,诗赋有多少卧虎藏龙自不必说。
所幸庞教习本就是诗赋高手,卫文康游学时遇到的那位脾气古怪的大儒也让他领会良多,好歹多了一点底气。
只是到底不敢托大,开考前三个月卫文康就在陆陆续续琢磨备用的诗赋了,主打一个天赋不够,技巧来凑。
柳天骄在科考上是帮不上任何忙的,只例行做好自己的后勤工作。
这回老天爷也很长脸,温度适宜,无风无雨,在考上入场后不久,太阳便从贡院那棵大树后爬了出来,照得人浑身暖洋洋的,冲淡了考试的紧张。
在场家眷心情跟着好了不少,也不急着回去,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谈。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