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3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2(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

(《田子方》)。

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公元3世纪、4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

,史称玄学。

那时候有部书名叫《世说新语》,记载汉晋以来名士们的佳话和韵事。

说的话大都很简短,有的只有几个字。

这部书《文学》篇说,有位大官向一个哲学家(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学家)问老庄与孔子的异同。

哲学家回答说:“将无同?”

意思是:莫不是同吗?大官非常喜欢这个回答,马上任命这个哲学家为他的秘书,当时称为“掾”

,由于这个回答只有三个字,世称“三语掾”

他不能说老、庄与孔子毫不相同,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相同。

所以他以问为答,的确是很妙的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全职高手之世邀赛同人我要做阁老妙木山的塔姆仙人从精神病院走出的强者快穿女主是酒鬼神医嫡女:皇叔别乱来掌上娇卿娇宠控灵小王妃白月光男神对我心动了我在镇夜司打开地狱之门圣僧他六根不净地球人实在太凶猛了异世人生之精灵弓手我的师父是仙帝恶毒女配在修仙大佬坟头蹦世子很凶嫁给病娇王爷后,公主她总想和离一胎两宝:总裁爹地哪里逃神仙大佬也要被迫营业如意事坐拥满级空间后我在末世躺赢我能回档不死术修大巫天才反派的绝色美人妈重生了[八零]斗破从异火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