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40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2(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僧肇还提出了论证,具体化了第三层次即最高层次的二谛。

这些论证见于《肇论》的《般若无知论》。

僧肇把“般若”

描写成圣智,可是他又说圣智实际上是无知。

因为要知某一事物,就要选出这个事物的某一性质,以此性质作为知的对象。

但是圣智是要知“无”

,它“超乎形象”

,没有性质,所以“无”

根本不能成为知的对象。

要知“无”

,只有与“无”

同一。

这种与“无”

同一的状态,就叫做涅槃。

涅槃和般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正如涅槃不是可知之物,般若是不知之知(说见《般若无知论》,载《大藏经》卷四十五)。

所以在第三层次上,什么也不能说,只有保持静默。

道生的哲学

僧肇三十岁就死了,否则他的影响会更大。

道生(434年卒),钜鹿(今河北省西北部)人,寓居彭城(在今江苏省北部),与僧肇在鸠摩罗什门下同学。

他学识渊博,颖悟而雄辩,据说讲起佛学来,顽石为之点头。

晚年在庐山讲学,庐山是当时佛学中心,高僧如道安(385年卒)、慧远(416年卒)都在那里讲过学。

道生提出许多理论,又新又革命,曾被一些保守的和尚赶出了南京。

道生提出的理论中,有“善不受报”

义,原文已失传。

僧(518年卒)编的《弘明集》,收有慧远的《明报应论》,这篇论文可能代表道生观点的某些方面,因为它也讲善不受报。

其总的思想是,将道家“无为”

、“无心”

的观念应用于形上学。

无为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

只要遵循无为、无心的原则,对于物也就无所贪恋迷执,即使从事各种活动,也是如此。

既然“业”

而受报,是由于贪恋和迷执,现在没有贪恋和迷执,当然“业”

不受报了(《弘明集》卷五,载《大藏经》卷五十二)。

慧远的这个理论,无论与道生原意是否相同,也是道家理论向佛家形上学的扩展。

道家的“无为”

、“无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奇门医圣我的师门有点强海贼:巴基求求你当个正经法师吧柯南之从聊天群开始我在伟大航路上靠基建当新皇绝品神医混都市斗罗之雷神传说混在妖尾的魔导商人娇娘春闺我上我真行咸鱼穿成年代文炮灰[快穿]我变成了修真洞府替嫁医妃硬核宠夫海贼之白银王权者快穿后白月光她在线发糖影视世界学才艺快穿之后女配无解了超虚拟世界穿成农家福宝小甜妻刺客之王霸天龙帝怪兽电影宇宙穿成咸鱼女配,她靠巅峰系统爆红乾隆继后我不配(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