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5章(第8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北方古人在养猪方面的经验也是不断积累的。

从遗址中的猪骨分析发现,在距今8000年前,被宰杀的猪大概在半岁到一岁,古人急于吃掉小猪;到距今4500年前,被宰杀的猪都在一岁或者更大一些了。

在当时的饲料条件下,养到一岁的家猪的产肉率是最高的,也就是饲料转化率高,而年幼的猪长肉太少,年长的猪长肉变慢,都程度不等地浪费了饲料。

那么,当时的家猪会与人类“争食”

吗?它们骨骼里的碳同位素透露了相关信息。

古人靠采集获得的植物性食物,很多都是所谓的碳三植物,而靠种植获得的粟和黍等食物,是碳四植物。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处遗址中出土了人骨和猪骨,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当时的人和猪都吃大量的碳四植物,所以人和猪都是以粟、黍为食的。

更大的可能是,人吃小米和黄米,喝小米和黄米酿造的酒;猪吃小米和黄米的谷壳,还有糟糠—酿酒剩下的残渣。

但是在长江流域,家猪并没有得到古人的追捧。

虽然在距今7000多年前南方古人也开始饲养家猪,但他们似乎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养猪,没有把养猪当成生活中的重要事项。

在距今7000多年前到距今5000年前的南方古人的遗址中,出土家猪的数量始终很少,他们的肉食需求主要依靠捕获鹿这样的野生动物来满足,或者捕捞河湖中的鱼类、贝类进食。

在距今5500—5100年前的长江三峡一处遗址中,墓葬中的一位女性的双臂下面各放了一条大鱼,鱼长半米左右,几乎与死者的手臂一样长。

这种以鱼作为随葬品的现象并不少见,说明当时的南方古人更为注重鱼类资源。

饲养家猪,很可能也有丰富饮食的因素在里面,并不完全是因为肉食缺乏。

5000年以前古老中国“南鱼北猪”

肉食格局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北方的河湖比南方少,而且冬季会结冰,因此黄河流域的鱼类资源相比长江流域少很多。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北方古人对黍、粟的驯化较为成功,粮食产量上来了,而同时期南方古人对水稻的驯化还在路上,粮食没有太多剩余,因此影响了南方养猪活动的发展。

不过“南鱼北猪”

肉食格局随着良渚文化的崛起而一举改变了。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家猪骨骼在出土的动物骨骼中突然占据了多数,这说明良渚古人进行了长时期、大规模的养猪活动。

良渚文化兴旺的稻作农业给养猪提供了饲料基础。

良渚古人如此热衷于养猪,说明他们有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居住点附近,从良渚古城巨大的工程量就可以推测,大量的管理人员和劳动人员长期聚集一处,周边环境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肉食,依靠捕捞鱼类和贝类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所以才选择了饲养家猪。

在远古时代,良渚文化其实是南方地区的一个特例,是在南方水乡泽国的环境中一次“人定胜天”

的史前时代大跃进。

良渚古人最大限度地种植水稻,获得尽可能多的粮食,养活大量的人口,并饲养家猪作为肉食改善营养,以完成巨大的建筑工程。

他们如此热衷于建设城池、房屋和水坝,是与他们神秘的信仰相关的。

考古学家从良渚文化中能够感受到良渚古人有着较为狂热的信仰,他们不想建设什么威震四方的“王国”

,而是梦想建设一个地上的“天国”

,信仰驱动着他们执意要超越自身的时代,登峰造极。

所以,良渚文化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悲壮感。

从良渚文化衰落后当地兴起的马桥文化来看,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南方古人又恢复到了良渚之前的文化状态,以捕鱼和打猎作为自己获得肉食的方式,他们几乎不再养猪,不再雕琢精美的玉器,他们的社会结构比良渚文化简单得多,就好像良渚时代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南方地区再现类似于良渚文化这样的“巅峰时刻”

,恐怕要等到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时了,那是公元前500年前后,距离良渚文化衰落已经过去了约1800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全职高手之世邀赛同人斗罗之天使与骑士秩序官[快穿]穿成年代文里的极品女配都市小保安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大盗贼袖藏天光文娱万岁从火影开始的黑影兵团受气包她不干了[快穿]开局女帝做正宫全球降临:诸天争霸凶狠系男神帝王宠之萌后无双我在王者荣耀捡身份卡奶爸的文艺人生锦堂归燕师兄全员皆反派火影:开局一键强化末世之召唤悍妞桃桃乌龙诸天之宗师凶猛放肆妻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