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先祖最初落脚之处,后来被称为牌楼,以牌楼为中心,后裔逐渐散布周围三十六个村庄,被称为三十六宋。
我父亲就出生在牌楼,我们这些后辈口中的老家,指的就是宋埠。
老家人口繁衍快,又有两支分出,一支在会埠的西庄,与外婆家邻近。
另一支在罗坊的港下,罗坊后来改称罗市。
因为探望老家人的缘故,懵懂记事起,初次感受到了地域差异,地形不同,地貌不同,语音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生活条件也不尽相同。
出生之地是典型的山区,出门便见山,绿树掩映,花草环绕,溪流潺潺,满眼苍翠,多有小桥流水人家,村落一般都不大,有些甚至零星散居。
山岭逶迤,山路弯弯,村落常被山林遮掩,有时要到近前才能见到,分布的也比较零散,村落之间常隔着好几里路,有的甚至更远。
老家则是平原,按照地理形成特点,应该可以算鄱阳湖冲击平原,一进入宋埠地界,不见苍翠的高山,不见清澈的溪流,眼力穷尽之处,要么是村庄,要么是田野,苍茫一片。
第一次见识山区与平原的区别,就是看不穿的山外青山与看不透的雾色苍茫的区别,就是百鸟争鸣野兽嘶吼与零星枯树鸦雀聒噪的区别。
平原的另一个感觉是风大,不像山区有山岭阻挡,偶尔才有大风天气,这里什么阻挡都没有,因此什么时候风都大,特别是冬天,真可谓北风呼啸寒风刺骨。
大约三四岁时,第一次坐父亲的自行车去老家拜年,年纪小不能坐后面,就坐在了前面的横杠上,一路骑行,一路寒风迎面,被吹得瑟瑟发抖。
路途遥远,父亲越骑越热,我却越坐越冷,父亲冒着热汗,一件件脱下衣服,又一件件的包裹在我身上,依然无法阻挡寒风侵蚀,钻透重重包裹的衣服,到老家之后,已经被冻得手脚冰凉全身麻木,奶奶心疼的抱着烤了好一阵火,才逐渐恢复。
与老家相比,就感觉山区的风太小,尤其是夏天,农忙季节田间劳作,顶着烈日,特别希望风大。
但是偏偏就难见风起,正午时分天气最热,往往只闻树稍蝉鸣刺耳,不见树叶飞舞轻扬。
平原才见村庄密集,满眼看去都是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比山区的村庄要大,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
比如牌楼,因为户数多,就要分成牌楼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据说这样的分法,与先祖有关,娶了四房太太,四房的后代逐渐增多,占据了牌楼的四方,这四个方向就被叫作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后来设村划组,改称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奶奶一家属于三组。
尼姑庵后山的灌木丛中长着一颗枫树,特别粗壮特别高大,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高挑的毛竹在它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人们对这颗树很尊敬,连它的枝丫都没人敢动。
但也有不怕的,爬到树上将它粗大的枝丫砍下当柴烧。
事情也有这么凑巧,动了菩萨和这颗树的几个人,要么早逝,要么家庭迭遭变故,更增添了人们的敬畏。
凤凰山四围都是稻田,听说以前也是属于尼姑庵的。
这片稻田很广,稻田外围均匀分布着五个村落,周围高矮不一的小山丘陵,将这片稻田围成了一个盆地。
五个村落,东边的叫柏林队,傍着溪流坐落田野。
东南方向的叫邓家山队,北边的叫枫垅队,东北边的叫坳上队,这三个村庄各自坐落一处山脚。
西边的叫石巷队,坐落在丘陵上。
大队就叫枫垅大队,队部却不在枫垅,而是在石巷。
除了这五个队,大队还管辖着坎头、石前、西垅等三个队,以这五个队最集中,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
这五个队都不大,都只有二十户人家,比凤凰山队大不了多少。
它们中也有外来移民,但绝大部分是原住民,凤凰山队耕种的农田,都是从这五个队划出来的。
小盆地之中有两条小河,一个在东沿南北走向,从田野穿过,一个在南呈东西走向,沿对面山脚蜿蜒,在柏林村与邓家山村中间交汇,然后静静向东流去。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