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是我们首先进入的若干邦的阿拉干人。
真正势力比较大的分别是钦族、克钦族和掸邦人,后面的这三个“少数民族”
,是英国殖民当局用来制衡和压制缅人主体的主要工具,他们的上层,是所谓的“山区公务员”
,其实都自以为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
,我们要充分认识其上层建筑的封建腐朽性,以及反动性,要坚决地予以打击和消灭。
至于缅人,其上层的民族意识来源于过去的缅甸王国,他们曾经与英国爆发了三次英缅战争,其中1824年的第一次,虽然缅甸最终失败,但英军损失了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这是他们民气最高的时候。
但第一次之后,就江河日下,其后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缅战争中,缅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
而彻底沦为殖民地后,现在的民气已经衰朽到了极点。
但这种情况是有利于我们整合,并将之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
缅甸乃至整个中南半岛的主要国家,本来都是中华的属邦,是广义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能收复缅甸,那么多年以后,脱离了母邦中华的它,就会成为真正的独立民族和独立国家,这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悲哀。
所以同志们,不要觉得在缅甸发展和作战,是在所谓的外国,这也是我们的本土,不要让西方帝国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刻板印象,不要让清朝因为腐朽而被迫丢失了大片国土的过去历史,变成了自己居然承认的真实,从而影响了我们自己收复国土、解放人民的光荣斗争和光复决心。
我们的国土原则,当然是以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历史定位为主。
展望未来,如果经济危机爆发,英帝国主义必然的选择,是加大对殖民地的盘剥,这将激化其与各个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计划,就将利用这种矛盾的情势,趁势而起,成为缅甸人民的主要解放力量。
以李思华为主的讨论,让同志们从一个整体的战略高度上,把握了缅甸斗争中,政治、经济、军事的总体脉络。
8月24日,华海号来到了淇澳岛码头停泊。
明天,两只队伍将登上这艘客轮,分别去缅甸和印度完成他们的各自任务。
物资装备今天就开始装船,明天打扮成考古团队随从以及贸易公司随员的队伍直接登船。
这艘船将南下先抵达新加坡,然后从新加坡去缅甸,最后到印度。
回程时不再经过缅甸,而是直接从印度驶向新加坡,再从新加坡返回淇澳岛和香港。
8月25日,李思华送别曹子卿和吴长彩等人率领的队伍,看着他们登场启航后,她在海边沉思了一会,感慨这就像是放出去的风筝,已经不在她控制之下了,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都要依靠同志们自己的能力和应变了。
在他们去出任务的这段时间,除了日常军事和政治思想训练等日常工作外,她要完善一个新的大计划。
作为缅甸计划和美国计划执行前的补充计划。
这个计划是因为她考虑未来移民的中转点问题的时候想到的。
淇澳岛作为移民中转点太小了,如果承载量达到2个月1万人的话,恐怕能力已经到顶。
而且淇澳岛毕竟离开香港太近,如此巨量的人流来往,暴露的可能性很高,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对淇澳岛的选择是当初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过于急躁的决策造成的。
不过当时后确实也没有执行李思华现在考虑的新计划的能力。
淇澳岛仍可作为一个面对香港的活动基地,但执行未来宏大的计划,就非常不足了。
所以她需要考虑淇澳岛之外的新基地计划。
经过这些天的思考,她给出的答案是海南岛。
前些天她拿着地图在研究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海南岛。
反复搜寻了多个地点,最终她的视线还是停留在了海南岛的位置上,太适合了。
她发现之前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将国境内沿海所有的区域,都视为当前反动派势力非常强大的地方,而没有注意到海南岛其实是个反动势力非常薄弱的孤岛。
她回忆着党史上记载的,前世我党海南纵队23年孤军奋战的历史,1927年也就是今年的9月,我党同志冯百驹、王武明等组织起义,建立海南纵队,到1928年春曾经席卷海南。
1928年3月中旬,国民党广东当局,派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蔡廷凯率4000余人,围剿海南苏区,由于当时海南纵队仅有1400余人,且武器设备奇差无比,因此失败,革命陷入低潮。
其后屡次壮大又陷入低潮,但革命的火种始终没断过。
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围剿,最大兵力没有超过1个旅,说明军阀或者国民党对于海南的兴趣是有限的,毕竟在当时的认知中,海南是个天涯海角最荒僻的地方,还是个孤岛。
而且国民党的海军能力有限,即使此岛被我党占领,其登陆战能力将非常有限,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岛上建立一定空军的话,压制住国民党空军,也就压制住了国民党海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