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饼干,干吃的话,硬得只能磨牙,需要泡软了吃,口感淡而无味。
至于茶叶,更是那种劣质的印度散茶,就中国人的口味而言,那就不是茶。
整个这4件套,没有点勇气还真的不敢吃。
徐向前最后评论:“我还是同意李力胜同志的说法,单兵口粮的口感也是战斗力,至少这会影响士气。”
尝试完英军的单兵口粮,两人哈哈一笑,胜利了,喜悦的心情洋溢在心间。
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各种工作的速度,因为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时候会增兵再次围剿。
第66章英国海军与根据地科技布局
1932年10月底,李思华告别了美国。
离开的时候,她有些感慨,不知道未来她还会不会再有机会回来。
她想着,从1928年到1932年,4年多的时间中,除了2次返回海南根据地,主要的时间她都是在美国。
终于完成了美国计划的主体后,确实也到了该离去的时间了。
这是一段人生的插曲,是她跳跃前的下蹲。
她的成果是值得骄傲的,超过20亿美元的资本收益,如果她安心做一个资本家的话,显然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全球的顶级财阀。
可是这样的人生,对她而言,有何意义呢?更何况,这一切,也不能说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没有那么多同志默默地付出,光靠一个人,是实现不了如此大的计划的。
金钱的数字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能够因此而奠定吾国工业的初步基础,从而为民族复兴注入活力。
11月底,抵达海南后,她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最重要的,当然是缅甸计划的各方面推进。
英国内阁的决定,李思华已经知道了,香港的情报网,和根据地在伦敦的情报站,都已经汇报了相关内容。
目前根据地已经在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建立了情报站。
现在的缅甸计划,就是针对估计半年后英军的大举围剿,而在做相关准备。
英印军的两个师,在10月下旬抵达缅甸后,并没有对上缅甸山区展开围剿,而是一个以仰光为中心,另一个以曼德勒为中心,展开了防御部署。
这与情报汇报的一致,在英国从印度增兵之前,英军先以防御,巩固下缅甸安全为主。
这样,英缅军达到了约4万人的规模,包括3个英缅师,即除了这2个师外,原先的溃军和其余英缅军,在奥斯丁被解职后,整合成为一个新的英缅师,以及一些城市守备队。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根据地能够利用的空档期。
这段时间对于缅甸从物资到移民的输入,几乎是全力进行,而李思华还在美国的时候,就拍板在这个阶段,将新完成训练的另外8个师,全部运往缅甸,而实际上,其后又增加了2个师,使得缅甸根据地的总兵力,达到20个师近40万人,从而对获得增援的英军(现在他们还不知道,会是7个师约10万人),构成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下一次战争就是决定缅甸命运的决战。
在这个阶段全力运兵,是很有讲究的,这也是李思华判断最大的时间空窗。
原因自然是根据进一步的情报而对英国海军动向的判断。
因为所谓英国的远东舰队,其实现在还只是一个空洞的“号称”
。
在一战后,英国耗资5亿英镑在新加坡建设了一个海军基地,计划作为远东舰队的母港。
这个基地拥有号称全球最大的船坞,储存着能够支持整个大英帝国海军6个月的油库。
甚至在海军基地的边上还建造了一个空军基地,用来保护海军。
因此被当时的海军大臣,即后来的著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
很可惜,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已经支撑不起它的全球野心。
到目前为止,这个巨大的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
在经济危机之下,英国的策略只能是将皇家海军全部驻扎在欧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时才遣航过来。
英国不仅在缅甸没有战舰,在印度也没有。
所以,李思华判断,3个月之内,缅甸大概率不会有远东舰队的战舰到来,因为现在英国对缅甸局势的判断,并没有那么紧急。
派遣战舰是非常昂贵的开支,英国人是否会派遣过来,现在都是尚未可知的事情。
在远东舰队可能的派遣前,英国海军在缅甸的存在,不过是一些巡逻用的炮艇,根本无力阻止我们的渗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