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德军主要使用的是闪击战理论,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机械化步兵等快速机动部队,对敌军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
目的是企图一举摧垮对方的抵抗能力,短期内赢得战争胜利。
闪击战的理论,实际上来自欧洲多年军事战争的总结,例如德国军事家施利芬对于采取迂回包围、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的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迂回敌方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等。
苏军的大纵深突破,其实模式与德军闪击战相似,只是闪击战比较强调速度,而大纵深突破强调突破与追击,前者打的突袭战,后者打的是强袭战,而目标都是最大可能地以钳形攻势,包围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与技术兵器。
所以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对于装甲坦克的应用,在二战中越来越趋向于集中使用,例如苏联后来的坦克军,上千的坦克集中到一起来形成突破拳头。
但是西华的敌人是日本,不是欧美军队。
在集团军的配置下,1个坦克师加上2个摩步师的协同,正常情况下已足以撕裂缺乏装甲坦克力量的日军任何防线,对其实现突破、迂回和包围。
然而,闪击战和大纵深突破所设想的,一旦形成了包围的趋势,敌方前线便会迅速崩溃的情况,不太可能在日军身上出现,尤其是抗战初期斗志顽强的日军。
因为日军并不是欧美那种机械化的军队,一旦缺乏弹药食品燃料的铁路,公路运输,就只能束手待毙。
日军主要还是“11”
军,靠自己的两条腿,靠单兵作战。
所以,对日军的作战,在以装甲坦克部队实现突破和迂回包围后,还是要依赖大量的步兵师,以大量火炮摧毁日军抵抗,甚至是步兵之间的阵地作战,才能最后消灭日军。
西华与德国或者苏联的作战环境不同、作战对象不同,当然主要的战略战术,就必然有着这样的区别。
之所以西华现在模仿德军在二战初期的9师集团军制,是因为这种体制特别适合打击装甲坦克力量不强的敌军。
从二战的历史看,日军的坦克装甲力量极为薄弱。
从技术、产品到装备,都是三流的。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一共装备了46个战车联队(相当于团),每个战车连队有30~50辆坦克,整个坦克的产量,不过是2000多辆(数据上是4000多辆,但投入实战的只有2000多)。
而且最好的坦克是97式,这种坦克全重15吨,其实叫做“中型坦克”
非常勉强。
日本前后一共就形成了4个战车师团(坦克师),实际上装备根本达不到欧洲的标准。
97式是一种铆接制成的坦克,在遭遇高爆弹的打击时,在巨大冲击力的作用下装甲容易解体,铆钉也会四处飞溅,对车内和车外的人员形成二次杀伤。
而且“薄皮大馅”
,装甲厚度仅30毫米,主炮为一门18.4口径比的57毫米坦克炮,炮口初速为420米每秒。
所有这些数据,相对于西华主力“猛虎”
坦克,都是相去甚远。
猛虎坦克源自德国虎式,全重32吨,几乎是97式的2倍,装甲厚度正面100毫米,侧面60毫米。
而装备的75毫米锥膛炮,对于97式,如果在1600米外集中它,就会击穿97式的装甲。
反过来97式哪怕在200多米外,都未必能够击穿猛虎坦克的装甲。
相对于日军,猛虎坦克完全是重型的。
所以李思华认为,集团军体制,已经完全足以对日军形成充分的装甲坦克优势,无须进一步加强。
根本上,这就是日军的死穴,资源太有限,根本不可能按照欧美标准,来实现重装甲化。
第133章改变和加速的历史车轮
1936年2月26日,东亚近代史上著名的日本“二二六兵变”
发生,那天清晨,安藤辉三、村中孝次和栗原安秀等皇道派军官,总共组织了1558名士兵在东京发起武装暴动,高喊着“昭和维新”
、“尊皇讨奸”
等口号,袭击政府首脑们的官邸或居所,杀掉了内阁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三位大人物,并且重伤裕仁的待从长铃木贯太郎,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和总理大臣官邸、警视厅及附近地区,要求陆军首脑果断实行国家改造,任命皇道派领袖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以压制苏联,并且要求逮捕“统制派”
军官。
皇道派的构成,主要是所谓的“少壮派军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