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大的一笔是组屋,但是每个月1000多元就够了,等他结婚的时候,还是两口子一起负担,每个人不过是几百块。
医疗有医保,有了孩子,教育十年免费,大学的费用也是成本价,又不高。
买车也是分期低息——国家不允许汽车金融暴利。
就连购买大件电器啥的,也可以分期,利息都很低。
中国的“消费贷款”
,都是作为一种营销的手段,根本不允许搞成高利贷牟利。
所以存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有个10%存款足够了。
国家都在大力推动消费,如果你不消费,我不消费,像是自己上班的厂子,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去?真要用钱的时候,只要有工作,随时都可以个人贷款嘛,利息又不高,慢慢还就是了。
小杜的父母说不过他,只好听之任之,不过他们的习惯,是不会改的,孩子大手大脚,做父母的只好多储蓄点,万一小杜和家里的其它两个孩子,到时候要用呢?
类似杜孟源这样两代人的“思想代差”
,现在是很普遍的,2001年的年轻人,完全是从新中国的富裕年代成长起来的,按照老辈人的说法,就是从小没吃过苦,所以大手大脚地消费,也不相信未来会有艰苦的生活,需要靠储蓄来扛。
小杜与他的同事们并不知道,这一代的年轻人终于敢于消费,实实在在是让计委、经委等中央经济工作的部委们,感到了欣慰,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强化各种社会保障,固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但在经济上无疑是希望鼓励消费,让家庭都没有后顾之忧嘛,少存点钱,多花点,消费强劲,才能拉动国民经济嘛。
可是中国人对过去苦难的记忆,实在是深刻,一直到九十年代,这些经济机关都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美国,可是储蓄率居高不下。
美国佬的储蓄率低到了4.5%,这当然也不好,完全花光了,一旦经济下行,这些美国人自然要吃大苦头。
中国人就反了过来,储蓄率一度高到了45%,是美国人的10倍,几乎赚2块钱就要存1块钱,这当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两国表现了两个极端,美国过于消费,中国过于储蓄。
长期的发展建设,解决了中国人现代社会的三座大山“房产、医疗、教育”
,消费确实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并没有能达到理想的状况——让平均储蓄率下降到15%20%。
经济发展依靠所谓的“三架马车”
,即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在中国,最后一项净出口大约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中国并不是那种“重商主义”
要搞贸易顺差的国家,而是非常注重贸易平衡,所以总出口与总进口的差距很小,在庞大的GDP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重要的就是投资和消费这两项。
在早年,无疑是投资更重要,所谓的两条腿走路,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本来就是一种以投资拉动消费的策略。
那个年代,投资的效率和经济效益都非常高,自然以投资为重——那个时代,人们没有太多的余前,消费不强问题也不大,投资占比是绝对多数。
但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消费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
因为GDP的规模太庞大了,单独依靠投资推动的经济成长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反了过来,是消费拉动投资,投资再促进消费。
投资与消费之间,逐渐形成了“双循环”
。
在这个阶段,存款日益庞大,代表大量的消费潜力没有被发挥出来,而是沉淀了。
虽然这些存款,可以被国家借出来投入建设,但拉动作用就要次一级,因为国家的大型建设,也进入了后期,效益是逐步下降的。
简单地说,如果上百万亿的存款用来消费,那么各种电器、电子产品、服装、娱乐、旅游,大量的产业都会受益,其产业规模扩大,就业增加,薪资增加,就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循环。
相反,这些钱存在银行里,只能是借给企业或者国家,在新时空,国家其实无需那么多的存款借用,因为有着大量的国企,其利润和资本本身就可以调用。
而借给其它企业,如果消费市场比较萎缩的话,又能创造多少新的效益?
所以鼓励消费,日渐成为重要的国策,过去的两条腿走路,现在变在成了三架马车——基建、产业与消费。
但是在八九十年代可以观察到的,那个时候主力的消费人群,例如3040岁的人,传统观念还是很强,虽然国家已经有了完善的保障,但他们的消费态度仍然非常保守,存款数额和储蓄率,居高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