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根据上述的现实情况,又考虑未来的发展,彭国丰的计划是用20年的时间,发展出一个“5+1”
的西藏城市体系。
所谓的“5”
,就是以上有些经济基础的5个城镇圈,包括拉萨、日喀则、林芝、噶尔和那曲这5个城市。
至于那个“+1”
,则是在完成水资源分布体系后,择地在西藏的西北,建立一个新的标准市。
西藏的地形特征,也是西北高,东南低。
由于南部高大山脉的阻挡,造成来自西南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无法前进到青藏高原西北部,所以青藏地区西北部降水很少,然而东南地区,则正好处于这些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受地形作用,容易形成地形雨,故降水较多。
因此西藏的人口大都分布在东南部,西藏的大江大河,也都分布在东南部,除了藏西由于狮泉河(印度河上游)等水系的存在,有着噶尔这样的城镇以外,整个西藏的西北,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无人区。
但是新时空西藏接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大约有一半都属于这个“无人区”
级别的西北地域,而且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没有一个城市支撑的话难以开发利用。
而且新藏铁路(2条)的西线,就是通过西藏的西北地域,抵达西藏东南的,因此交通条件已经具备,只要再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那么在西藏西北地域靠近新藏铁路的地方,择地建设一个标准市,就不是天方夜谭的妄想。
这个新城市,除了开发藏西北资源,还将是新疆两省与西藏之间物资贸易交流的枢纽,所以前景应该说是不错的。
有了这个新城市,次大陆北方国家、山南三国加上藏南省,北上汇集到拉萨的贸易交流,又可以因此而延伸到新疆两省。
这可以说是打通了一条最便捷的“大西部南北纵贯商道”
,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都很大。
所以,虽然西藏已有基础的5个城市,发展较为迅速,但真正引人注目的,反而是属于现在西藏无人区西北地带的这个新城市——藏珠市,这个名字就寄托着西藏人民对它的美好祝愿——西藏之珠。
彭国丰推动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系,就是水资源分布和防灾体系。
作为世界屋脊,这些年随着全球变暖的发展,主要其实倒不是所谓的工业化影响,而是地球本身进入了一个暖湿时代。
西藏的气温上升很快,全球的平均水平,大概是每十年上升摄氏0.16度,而西藏的水平,则是每十年上升大约摄氏0.35度,是全球水平的2倍还多。
从1961年到去年一共45年,气温已经上升了1.6度,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数字。
好处不是没有,西藏刚解放时,那种到处都是天寒地冻的格局有所改善。
地貌变得更绿了,河流增多、湖泊和湿地增多,野生动植物不断涌现,随处可见藏羚羊等动物,大量的荒野,也可以被用来种植农作物。
某种意义上,人类在西藏生存的条件,开始自然地局部变得更好。
但坏处似乎更明显,三个极端频发,也就是“极端高温、极端降水、极端天气”
。
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强降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泥石流、滑坡、崩塌、冰湖、溃决等衍生灾害加剧,1963年以来,西藏共发生严重气象灾害超过1000起,发生频次呈增多的趋势。
此外全球变暖引起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将导致物种分布大规模转变,并且可能深度影响生物多样性模式,这些很脆弱或处在危机中的物种群体,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
最大的影响,还是这个“亚洲水塔”
未来水资源的变化。
近50年来,冻土的面积已经从15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了136万平方公里。
而冰川储量更是缩减12%,现在只剩4.8万平方公里。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草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加剧,而多年冻土的融化,会释放远古时期储存其中的有机碳。
从长期来看,由于储水量下降,可能导致原来丰沛的藏水,未来并不一定充足。
从李思华时代起,中央就很反感那种“躺平生态改善主义”
,似乎只要人类缩手缩脚,减少一切工业化,让自然去调整自然,一切生态就可以维持或者变好。
好像没有了人类,就没有了自然灾害一样。
中央主张的是,人定胜天,要用科学的方法,用积极的策略,去主动地改善生态,使得自然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