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飞船除了运输生活物资,运送制氧的催化剂,也是一大损耗。
有了土壤、营养物质、水和空气,加上白昼的太阳光通过转化,再把这一切密闭到一个环境中,能够控制这个密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农作物就有了生长的可能性。
目前月宫选择了21种农作物在实验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和大豆等5种;蔬菜有胡萝卜和缸豆等15种;水果只选了草莓这一种。
对农作物的选择是很讲究的,必须有营养、易于种植、生长周期要短。
大部分的农作物,是没有光周期的,白天晚上都能长。
动物蛋白的摄取就困难了,这个阶段,显然无法在月球上养殖牲畜肉禽嘛。
所以解决的办法是饲养黄粉虫(又名面包虫),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是优良的蛋白食品,而且口感好,具有独特风味。
当然,这一切的优点,如果被航天员们直接吃虫,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恶心坏了,所以必须把这种虫磨成粉,添加在其它食物中。
太空种植,其实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过渡期,未来还是需要直接的农产品工业化,元素直接转换成食品,但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先进程度。
随着月球种植实验的逐个成功,月宫基地,已经具备了大扩展的可行性。
杨力维们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扩容”
,例如实现1500亩(1平方公里)的小麦种植区,这是主粮,然后配套计算其它的蔬菜必须跟上,总计大约2平方公里的种植区。
现在的230人团队,其中14都是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土壤学家这些与月球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如果能达成2平方公里的月球种植区,那么这个基地下一步,就能扩展到千人规模了,所谓的月球工业体,也就可以从“试验基地”
发展到“小型工业基地”
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月宫科学家小镇”
。
实际上,人类在月球活动,越是长期,很多问题的解决,越是便利。
例如上述的农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氧气,并不一定只能是来自含氧矿物,植物光合作用就可以产生氧气,而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反过来输送到植物那里,又构成光合作用的原料。
所有植物的残余以及人类粪便,都可以用来改良作为植物土壤的月壤,这就是一个植物为核心形成的维生体系,学名叫“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
。
月宫基地验证了一条思路——月球没有大气层,那就把月壤作为月球的大气层,让人类在月壤的遮护下,在“地下”
发展工业城市和科研基地。
随着月宫基地建设而快速发展的,则是中国整体航天能力的大幅度跃升,人类发展科技的规律之一,就是一旦在某个领域有了原理性的突破,而这个领域又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那么在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投入下,这个领域的各种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
中国的航天事业,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例如短短数年之间,单艘新飞船的货运能力,已经从原来的百吨级别,发展到突破1000吨。
除了这些民生上的发展外,军方还在相关的大发展中,收获了军事上的进步。
例如“近太空电磁推进系统”
,听上去名字并不新鲜,但实际上是储电能力的大跃升,使得在近太空部署电磁炮得以成为可能。
原来的思路,是高能激光,但耗能显然远超过电磁炮——弹丸有自己的重量,重力加速度当然节省了大量电力。
以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一个高能激光体系,打不了几次能源就会耗尽。
但同样的能源,如果用来做发射弹丸的电磁推进,攻击的次数,几乎可以达到数千次。
这在现实上就有意义得多了,高能激光只能用来打击高价值目标,而太空电磁炮,如果部署数量足够,简直可以用来对美国这样的敌人,进行他们无法防御的无限太空弹药打击或者“封锁美国”
,这种数量上的意义,至少在短期更为重要。
而且这才是更重要的“导弹防御体系”
,无论是美国发射洲际导弹或者是飞行器,只要中国能够及时侦查得到,美国的这些武器都很难逃脱太空电磁炮的中途打击摧毁。
所以单单这种武器的成立,就让军方认为,未来热战战胜美国的把握,提升了至少30%的几率以上。
中国开始进入了太空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