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内心有摇摆,有想要打破的欲望,选择和行为总是反复,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施也看向郎月慈,“其实我倒是想知道,你是什么时候读到的那首诗?对那首诗是什么感觉?”
“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时候被大数据推荐到了,介绍说这个作者曾经是心理学家,我就想看看心理学家写的诗都什么样。
至于感觉……”
郎月慈认真想了想,然后摇头,“我看的是翻译本,文笔好会有译者的功劳。
至于哲学深意,或许有,但我大俗人一个,读不出来,就觉得挺玄乎的。”
“就像心理学给你的感觉一样?”
“确实。”
郎月慈点头,接着询问,“那你呢?那句诗有什么意义吗?”
“我比较在意的是那句诗的表面意思。”
施也说道,“跳伞是一种极限运动,在跳出去的那一刻,就再没有后悔的机会,用破釜沉舟的决绝行为让自己从梦中醒来,孤注一掷,不给自己任何后路。”
“听你这么说,我觉得他好危险啊。”
“希望是我想错了吧。”
施也及时收住自己的想法,又看向郎月慈,借着这句诗挑起了另一个话题,“你读这句诗的时候就没这种想法?”
“没有。”
郎月慈回答得很认真,“这首诗后面有其他的内容,树根、夏天、苍翠、鱼鹰等等许多意象都是很积极的,我不觉得这首诗在写逃离和死亡,就我的感受来说,我看到的是自然的力量和深远历史之下人类的渺小。”
施也:“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说,对某一句话的共鸣其实是因为这句话与人的认知框架相匹配,而每个人的认知框架则是由过往经历和价值观塑造的,正所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看到的就是不同的内容。”
郎月慈:“如果这么说的话,我甚至都没跟这句话和这首诗产生共鸣。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首诗并没有匹配我的认知框架?这是好还是坏?”
“没有那么严格的好与坏,也没有对与错。
心理学不是判断对错的,而是探究成因的。”
施也停顿了一瞬,看向郎月慈,问道,“你想问什么?”
“跟案子没关系。
我……”
郎月慈咽了咽口水,犹豫片刻,还是说了实话,“我今天在那个心理活动室看到了房树人的介绍,然后刚才在你跟杨霏单独说话的时候,我自己画了一幅,我想让你给我看看。”
——————
[注1]“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出自瑞典作家托马斯·约斯塔·特朗斯特罗姆(tomasg?statranstr?mer)所写的诗。
托马斯·约斯塔·特朗斯特罗姆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之后多年作为心理学家工作。
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