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崇文馆内,灯火通明。
“关中农田水利督造总司”
的衙门,已经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
段纶带着工部的匠人们,日夜不休地在各个工地进行实地勘测,完善施工图纸。
戴胄则指挥着户部的官吏,用李承乾发明的“算盘”
,将那如山一般涌入的钱粮,一一登记造册,建立起了一套清晰高效的财务系统。
李纲和马周,则负责文书与监察,确保太子下达的每一道命令,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但李承乾,却并没有丝毫的轻松。
他的书案上,堆着的,不是水利工程的图纸,而是一份份来自户部和盐铁司的陈年旧档。
这些卷宗,记录着大唐立国以来,关于“盐”
的一切。
盐,是百味之首,是民生之本,更是国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唐初,沿袭隋制,实行“官督民产,官运官销”
的食盐专卖制度。
但随着天下承平,人口滋生,这套制度的弊病,也日益凸显。
官僚体系臃肿,运输成本高昂,层层盘剥之下,官盐的价格,居高不下。
而与之相对的,是“私盐”
的猖獗。
“殿下,您看的这些……是?”
新任总司监察长马周,抱着一摞刚刚审核完的文书,走进书房,看到太子看的卷宗,不由得有些好奇。
“马周,你来了,坐。”
李承乾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将一份卷宗推了过去。
“你看看这个。”
马周疑惑地接过卷宗。
那是一份关于江南两淮地区盐场产量的报告。
报告上显示,两淮盐场,作为大唐最大的产盐区,其官方记录的“官盐”
年产量,仅有五十万石。
但另一份由地方官府呈报的、关于“盐户”
人口与灶具数量的估算报告却显示,以两淮地区的人口与生产规模,其理论上的年产量,至少应该在……三百万石以上!
“这……这怎么可能?!”
马周失声惊呼,“差了……差了足足二百五十万石!
这……这其中巨大的差额,都到哪里去了?”
“到哪里去了?”
李承乾冷笑一声,“还能到哪里去?自然是变成了‘私盐’,流入了那些人的口袋里。”
马周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不是愚笨之人,立刻就明白了这背后所代表的恐怖现实。
每年二百五十万石的私盐!
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天文数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