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大唐的新太子李起年刚刚入主东宫,天下便先后传来两桩惊扰人心的大事。
其一,是远在西南的吐蕃突然大乱。
数年积下的边患,如火种遇风,沿着雪山与谷地的边防线一路烧开。
军情急报昼夜传入长安,边关的烽火几乎不曾熄灭。
其二,是西蜀的蜀道暴乱。
因山川阻隔、物资难行,当地官府催税尤急,百姓怨声沸腾,终在年初爆发冲突。
暴民拦路劫运、毁关焚栈,连成一片,影响了长安与西南的粮道。
户部议事时,有官员说得直白:“税是重了些,可这不也是为了朝廷吗?若无朝廷,他们哪来如今的太平日子过?若要军马出征,钱从何来?粮从何来?”
朝堂议论虽纷,结论却清晰——先镇压,再谈善后。
然而,在一片“剿抚并行”
甚至“先剿后抚”
的呼声里,徐圭言的奏折显得格外突兀。
奏折不长,却用词冷静,笔画遒劲。
她开篇直言:蜀道暴乱源于“赋重民困”
,非一朝一夕之事,若仅用铁骑刀锋镇之,只能得一时之静,却种下更深的怨根。
她主张——“宜疏而非遏,宜宽而非急。”
用“疏通”
取代“镇压”
,安抚百姓、减轻税役,方能治本。
奏折送入东宫案头,李起年看完,面无表情,随手将它压在文案堆的底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圣上李鸾徽本也收到了边关与蜀道的奏报,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打算——吐蕃、蜀道,两处若同时爆裂,必是国力与民心的双重消耗。
只是此时父皇身体羸弱,不愿在朝局里再掀波澜。
李起年注意到一个细节:徐圭言的官衔,依旧只是右相,而非权重一时的左相。
这个位次,不是因为李文韬的能力压着她,而是因为他这个父皇,至今都在犹豫她的身份与性别是否适宜执掌宰辅之首。
可不知怎么回事,李起年压下来的奏折,到了李鸾徽的手中。
李鸾徽曾细读这道奏折——“疏通”
二字,他并非不懂。
但在边乱与蜀道同时起事的当下,这种言辞,既像是理想主义的坚持,也像是对现行手段的暗中否定。
疏而不堵,或能得人心;
堵而不疏,或能得天下。
早朝之上,金銮殿外晨雾未散,殿内却比往日更加安静。
吐蕃边乱、蜀道暴乱的急报已传遍京城,可朝堂上众大臣竟只对关中秋收、边军粮草略作寒暄,仿佛那两桩事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徐圭言站在右相之列,眉心微蹙。
她原以为至少会有人提起蜀道赋税之弊,或是吐蕃兵情之危,然而——一轮奏对下来,没有一个字触及那两个烫手的话题。
奇怪。
她心底默念,眼神扫过诸位大臣,却见人人面色如常,像是早有默契地回避。
下朝后,宫门尚未全开,便有太监匆匆走来,低声道:“右相,太子殿下请您移步东宫。”
徐圭言心中隐有预感,随即整了整衣襟,缓步而去。
东宫议事殿内,香炉青烟袅袅,李起年坐在案后,手中翻着一份金笺折子,指尖轻敲案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