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494章唯爱长青
所谓天下三分秋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但如今秋意渐浓,这座被拥立为“大唐”
国都的淮左名都,当下却仿佛被笼罩了一层阴霾,实是瑟瑟。
来自北面的消息,先是如同涓涓细流渗来,随即很快就汇成汹涌的浪潮,无可阻挡的漫过了长江,浸透了这座扬州城的每一寸角落。
最先是商贾带来的小道消息,是江上船夫的谣言,是那些眼神闪烁、步履匆匆的北来者口中零碎的传闻。
而后,驿道上信使疾驰往来,将一道道北面的告示文书,庄而重之,惊而惶之的传递至南唐各州府。
其一,是梁帝朱友贞颁布退位诏书,其上历数梁帝己过,公然宣称“天命在秦”
,而将帝位禅让于秦王萧砚。
那诏书的抄本被人争相传阅,上面的词句谦卑恳切到了近乎卑微的程度,将萧砚的功业德行捧至云霄,而将朱梁自身的失德败行刻入泥淖。
如此一来,这便不再是单纯的拨乱反正、恢复唐室,而是一场仪式完备、公告天下的正统交接。
当下,流程已过,那个名为萧砚或者李祚的男人,便即将名正言顺的踏上至尊之位。
而且这个流程完整的传递过后,不论是所谓天命还是唐室正统,都是毫无争议的名正言顺,更表明了萧砚并非清算旧朝,而是顺应天命,也重新向天下传递不嗜权、重礼法的信号,使得权臣复权臣、军阀复军阀的隐患就此戛然而止。
其二,便是漠北、渤海、乃至更远方半岛诸国的使团,齐聚汴梁,共尊萧砚为“天可汗”
的盛况。
所谓四夷来朝,万邦宾服。
这画面经由文字描述和口耳相传,便在天下所有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令人憧憬的盛世画卷,强调着中原朝廷无可争议的武力和令人望尘莫及的威望,端是令人心折。
而在这些消息之后,还有一道萧砚以秦王、即将即位之新君身份明发江南的诏书。
这道诏书重申了此前《告天下臣民书》中的理念,但这一次却明确划出了界限。
诏书言明,自《告天下臣民书》颁发至今,给予江南文武权衡去留的宽限期已过。
自今而后,降者,可保性命无忧,然官职、爵位、田产等一切政治经济特权概不复予,一律编为平民白身。
不过除此之外,诏书却也特别指出,凡在此期间能善待境内百姓、不阻挠民生、甚至协助百姓北投者,视为“有功”
,将来或可得些许优抚;凡苛虐百姓、横征暴敛、抗拒统一者,则为“积恶”
。
最后,诏书警告整个南唐君臣,若执迷不悟,不遵诏书所谕者,待王师南下之日,必将严惩首恶,清算积恶,玉石俱焚。
如果说前二则消息已让南唐惊慌,而这道诏书一至,却是让整个江南都齐齐失声,便如一阵寒风,瞬间吹散了扬州城内大部分人心中残存的侥幸。
最为直观的便是,原本一些打着待价而沽算盘的官僚和军将,在闻及诏书内容后,都只觉得一盆冰水从头淋到脚。
保命,却要交出世代或者父辈拼杀数十年所积累的一切,沦为白身?反抗,草原诸部、东方藩国尽皆臣服,长江以北尽数属萧,所谓天可汗之威,又岂是与你玩笑话的?
但这代价,实在是沉重得让人难以呼吸。
南北双方虽都在长江一线陈兵逾十万,但中原正值新帝登基前后,又逐渐进入秋收阶段,故眼下战事相对缓和。
于是很快,南唐大开朝会,扬州城内的朝堂之上,气氛便一时压抑的不得不陷入死寂。
大位上,身着冕服的李星云面色严肃,一本一本翻阅着所谓群臣上表的奏疏,却不时扯一扯嘴角无声冷笑。
至于他下首的群臣,则明显分成了几股泾渭分明的派系,针锋相对。
“岂有此理!
这分明是要绝我等之根!”
身着绛紫官袍、身高体壮的张颢率先按捺不住,怒声骂道,“交出土地、部曲、财富,与匹夫何异?某家自蔡州起事,转战南北,身经百战,侍奉先吴王至今,数十年经营,岂能一朝尽丧!”
“张公所言极是!”
一个身材高大,皮肤美白如玉的三旬男子慨然应声,却正是闽王王申知的长子王延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