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处理完这些,萧砚缓步走下高台,将盛放玉玺的宝盒亲手交给一直静立人群之前的女帝。
而女帝迎上他的目光,凤眸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光彩,轻声道:“殿下。”
一旁的述里朵看着被女帝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个宝盒,眼神难免有一瞬的痴迷,但旋即就迅速移开,重新落回萧砚身上。
地宫广阔,藏宝惊人。
萧砚在夜不收的簇拥下,带着众女与重臣巡视了一遍这积累了帝国三百年财富的秘藏,纵是他,也不由为这海量的金银粮帛、古籍珍玩而暗自惊叹。
无怪乎在骄兵悍将遍地的晚唐,昭宗仍能供养起十万神策军。
离开地宫后,萧砚只在盐泽的行在停留了两日,将各项事宜的责任与细节逐一敲定,又任命冯道为解梁都转运使、李珽为太原观察使。
第三日,行驾再度启程。
此行的目的地是长安。
昔日的大唐帝都,历经浩劫,虽经简单修葺,但规模已远非昔比,唯有残破的城墙与零星残存的高大殿宇基座,在苍茫天地间沉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礼部在在残存的太极殿旧址上设下祭坛,萧砚身着祭服,手持玉玺,焚香祷告上天,奠酒告慰宗庙,宣读了由韩延徽、敬翔等人草拟的《承天受命文》。
文中追溯了李唐正统,历数了昭宗蒙难、天下板荡的苦难,又阐述了萧砚作为昭宗嫡脉,如何起于微末,扫平群雄,靖安北地,威服四夷,终至朱氏心甘情愿还政于唐的天命历程。
祭坛四下,伴随着肃立的文武百官,黑压压的禁军,以及远处许多闻讯赶来、翘首以盼的长安百姓。
在当初,大部分长安百姓都被迫迁往了洛阳,但其中亦有一部分仍是长安旧民,于这些人而言,眼前的一切才当真是如同梦幻。
他们看到了一位年轻而威仪的秦王,看到了重新在太极宫祭祀天地的李唐皇室。
许多老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泪水纵横,口中喃喃着模糊的词语,不知是哭诉曾经的苦难,还是祈祷未来的太平。
祭天仪式结束后,萧砚又动身巡视了一遍凤翔,召见了在凤翔赋闲的刘知俊与凤翔文武,并奖赏了一直留在凤翔的梵音天,以及娑罗天、炎摩天、自在天三个协助梵音天的圣姬后,方才踏上了返回汴京的路程。
再度踏入汴京时,时节已入深冬。
汴河的水位下降了些,流速变得平缓。
城市的繁华依旧,但因秦王归来、宝藏顺利开启、传国玺重见天日等等消息,全城都显然更多了一层热烈而期盼的气氛。
而秦王既然已经归来,登基大典便自然而然的马上就提上了章程。
这日,萧砚在后苑陪过了雪儿与众女,逗弄了长子与次子后,便在书房召见了韩延徽、敬翔、杨涉、张文蔚、杜荀鹤,以及特意从太原召回的郭崇韬、卢质等人。
书房中炭火融融,暖意盎然。
萧砚卸去披风,只着一身常服,坐在书案后。
女帝亦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暖茶,娴静相伴。
众臣行礼入座后,萧砚便直接开门见山道:“登基大典,礼部可曾择定吉期?”
杜荀鹤早有准备,起身行礼道:“回大王,臣等已初步遴选了几个吉日。
最宜者,当属来年正月朔日,元旦佳节,万象更新,正合新朝肇始,天命维新之象。
且时日充裕,足以从容准备典礼仪注。”
萧砚略一思索,便直接颔首:“可,就定在元旦。
大典务求庄重肃穆即可,不必过于奢靡铺张。”
“臣遵旨。”
此事既定,众人却明显迟滞了下,目光只是在韩延徽与敬翔之间微妙地流转,似有未尽之言。
最终,敬翔微微颔首,向韩延徽投去一个明确由他主陈的眼神。
韩延徽遂不再迟疑,当即起身,整了整衣袍,面向萧砚一礼。
“大王,新朝肇基,年号乃昭示天命、承载期许之重器,臣等不敢不慎。
近日与敬公、杨公等朝上诸公反复推敲,斟酌古今,略有愚见,已另纸陈奏,恭请大王圣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