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明白了。”
顾言蹊郑重地点头,“谢谢您,周先生。
这为我指明了方向。”
然而,知易行难。
一旦开始践行周慕白的战略建议,高速扩张所带来的阵痛便迅速显现,且远比预想中更为剧烈。
首先到来的是“文化冲突”
。
周慕白推荐来的供应链专家汉斯(Hans)和运营总监莎拉(Sarah)很快到位。
汉斯有着二十年电子行业供应链管理经验,莎拉则来自一家成功的消费电子公司。
他们专业、高效,同时也带来了一整套成熟大企业的工作流程、汇报制度和KPI考核体系。
这对于习惯了扁平化管理、凭技术热情和兄弟情谊驱动的“枢光”
老员工来说,无异于一场“文化地震”
。
财务报销需要严格按照新制定的流程和标准,贴票、审批、说明事由,一丝不苟。
以往马克斯买把新螺丝刀都觉得是“对技术的投资”
,现在却要被财务反复询问采购必要性和三家比价。
项目立项需要提交厚厚的商业计划书(BP),进行冗长的可行性分析和投资回报率(ROI)测算。
在老技术派看来,很多灵光一现的技术突破根本无法用冰冷的数字预先评估。
每周的部门例会变成了数据汇报会,莎拉更关心市场份额、客户增长率、销售漏斗,而不是技术实现的精妙程度。
以马克斯为首的老员工们感到极度不适,认为这些条条框框严重束缚了手脚,浪费了宝贵的研究时间。
“我们是科技公司,不是会计事务所!”
马克斯在一次会后对着顾言蹊抱怨,脸色涨红,“他们只知道看表格和数字,根本不懂技术!
那个莎拉,她甚至分不清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区别!”
公司内部开始出现隐隐的派系苗头。
老员工们自发地聚在一起,吐槽“那些穿西装的空降兵”
,觉得他们只会花钱、做PPT、开会,不产生实际价值。
而新管理层则觉得老员工们技术思维僵化、缺乏商业头脑、不服管束,是“一群被惯坏了的天才”
。
矛盾在一次产品评审会上彻底爆发。
议题是关于“曙光”
系列下一代产品的成本控制。
马克斯提出了一项他引以为傲的技术改进方案,能提升5%的运动精度,但需要采用一种价格高昂的新型复合材料。
新来的运营总监莎拉直接否定了该方案:“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和成本模型,目标客户群体对这5%的精度提升敏感度极低,但成本上升幅度超过15%,这严重削弱了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我建议采用B方案,使用成熟材料,通过算法优化尝试弥补精度差距。”
马克斯瞬间被点燃了,他感觉自己的技术追求受到了侮辱:“你懂技术吗?5%的精度在高端应用场景就是天壤之别!
这是最优的技术解!
你只知道成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