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愿尝此羹者,皆能忆起:建康城南曾有义士赵义,以刀为盾,以命赴国;亦愿此后守土者,皆能在羹香中寻得力量,让寻常羹汤,也成忠义之旗,让大宋的风骨,永远立在百姓心中。”
落款处,陈墨写下“南宋建康城南巷,陈墨记于李记羹铺”
,而后又想起李娘子说的话——赵义生前总爱把羹里的鸡骨剔出来,留给巷口的流浪孩童,说“孩子长身体,得补补”
,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赵义遗愿:羹中鸡骨可剔出,炖至软烂给孩童食用,勿弃之,每一份食材,皆可藏心。”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
窗外的月光透过羹铺的窗棂,落在灶台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碗刚盛出的鸡骨羹,暖得人心头发软。
李娘子坐在一旁,看着陈墨记录的食谱,眼眶渐渐红了:“这不仅是羹谱,更是赵义的念想,是咱建康城的念想啊。
以后不管谁看到这谱子,都能知道,有个叫赵义的义士,用命守了这座城。”
五、离城寄愿,羹香传志
陈墨在建康城又停留了数日。
每天清晨,他都会帮李娘子劈柴、挑水,看着她将熬好的鸡骨羹装进木桶,送往城头;看着守城的宋兵喝了羹后,握着兵器的手更稳,眼神更坚定;看着百姓们领了粮食后,自发地帮着修补城墙,打扫街巷——这座曾被战火笼罩的城市,正因为一碗鸡骨羹、一份忠义魂,慢慢凝聚起力量。
离别的那天,建康城飘着细雨,寒风裹着雨丝,却吹不散羹铺的香气。
陈墨背着包袱,站在羹铺门口,李娘子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罐刚熬好的鸡骨羹和一小包黄芪:“这羹你路上喝,冷了就热一热;这黄芪能补气,路上累了就泡水喝。
陈公子,谢谢你帮我们找到粮食,还帮我们记录食谱,这份情,建康城的百姓都记着。”
陈墨接过布包,罐子里的羹还带着温度,暖得他手心发烫。
他看着李娘子坚毅的眼神,心里满是敬佩:“娘子,您才是真的了不起。
有您在,赵义大哥的忠义就不会散,建康城的希望就不会灭。
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喝您熬的羹,看建康城平安无事。”
李娘子点了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情:“好,我等你。
这羹铺会一直开着,每天都会给守城的兄弟们送羹,直到建康城彻底平安的那天。”
陈墨转身,慢慢走向城门。
走了几步,他回头望去,李记羹铺的布幌子在雨中轻轻飘动,铺子里的热气混着羹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建康城的雨晨。
守城的宋兵看到他,纷纷挥手告别,声音洪亮:“陈公子,路上保重!
我们一定会守住建康,不负赵义兄弟,不负你!”
陈墨对着他们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消失在雨幕中。
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暗红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赵义站在城头的身影,或是李娘子熬羹的模样。
他知道,这段建康城的经历,会像这碗鸡骨羹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果腹,更能凝聚人心;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忠义魂,那些未说出口的家国志,总会在最危难的时刻,成为支撑人们前行的力量。
马车驶离建康城,城墙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股鸡骨羹的鲜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赵义的忠义、李娘子的坚守,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
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天际,心里默念:赵义大哥,李娘子,愿建康城早日平安,愿这份忠义魂,随羹香传遍天下,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土地上,从不缺舍生取义的英雄,从不缺坚守家国的脊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