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先是吐槽血包虽然使情节更加逼真,但是实在滥用成风,一点生物学常识都没有。
打的是屁股,嘴里吐什么血啊?接着又吐槽起毒酒来,就山下这提纯水平,编戏的兄台,你和我说服之立毙?嘴里溢出一口血,不疼不痒地说完台词,然后美美地倒下?别人也就罢了,这演的可是李煜啊。
他死前有多痛苦,你不知道?然后又吐槽起神魔不两立的俗套剧情,以及神中也有坏神、魔中也有好魔的陈词滥调。
要是按品性划分,好的为神,坏的为魔,那就不会出现神中有坏神、魔中有好魔这种情况。
要是按照血缘划分,一个群体品性有分布这不是很正常吗?怎么搞得好像最后明白了什么大道理一样?能不能先做一下显著性检验?没准最后发现分布是一样的呢?可见人们一向喜欢夸大组间差异,忽略组内差异。
皎皎表示十分赞同,然后纠结起了到底何为神、何为魔。
若要按故事起源来说,鉴于这是农耕文明编的故事,应该是用神喻指农耕文明,魔喻指游牧文明。
然而现实中的农耕、游牧交界受等降水量线影响不断改变,而且农耕、游牧更多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就算农耕文明消灭了游牧文明,然而只要还有草原在,迁过去的人也会再度建立游牧文明。
戏里却好像只要消灭了魔,便万事了结了一样。
战争逻辑也很奇怪,是为了仇恨,而不是利益。
现实中,管你有什么深仇大恨,只要利益足够,绝对马上给你表演一个握手言和,说那是上一辈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所有战争都与情绪无关,然而这情绪要么是为了师出有名故意煽动,要么是因为内部矛盾重重,积压的不满需要找一个出口进行转移。
若要按故事设定来说,神魔早已不需物质供养,怎么可能还像人一样去争夺土地,打来打去?要说神是指悲悯、博爱、牺牲、宽恕等等品质,魔是指残忍、排他、自私、报复什么的,那还说什么除魔卫道?神魔自在人心,岂有实体?人在一日,神魔便在一日。
要说神魔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的力量,帮自己的是神,害自己的是魔,那跟人们对于益虫、害虫的分法有什么区别?当然,若是神魔存在,肯定不喜欢这种类比。
不过若是真的跳到这个世界之外来看,其实没有什么益虫害虫,也没有什么神什么魔。
虽然有些灵识喜欢去应了神魔的名头,然而所作所为其实与是否受香火供养没有任何联系。
毕竟一来收不到,二来也不需要。
真正需要香火的,是以此为生的人们,所以才编出了那些不供养行善再多也只能入地狱的谎话来。
另一种起源和设定相结合的解释是,神魔,或者说宗教,起始于人力微弱时代的自然崇拜,后来则是由于在世俗社会中的苦难无可解脱,只好把他们当作精神寄托来活下去。
有所求,便拜神;有所惧,便驱魔。
说到底,还是当成了人世间的利益输送。
宗教需要物质基础来延续和传播,所以会有专职于此的人,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生计,自然会往上面添油加醋,这也无可厚非。
当然,也不是说他们一点好事没干,毕竟有些人真的相信了,或是渡己,或是渡人,也算是在这无穷无尽的苦难中得到了解脱。
至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自然也会希望人们将精神寄托在他处,而不是思考然后推翻现状。
而且有些时候、有些地方,领导群众、控制人心是很难的,所以需要借助宗教的狂热来达成目的。
而鬼界之所以也愿意这样,不出手阻止,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即便推翻现状,也不过是换了一批人来统治罢了。
现在的若是还能用,那就接着用,不能用了,再推翻重来。
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精力花费在内耗上,那谁来推动生产力呢?只依靠最聪明的那部分人是不行的,毕竟需要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每一个人。
总之,上上下下、各方各面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闭环,谁也不想戳破这个精心编织的美梦。
梅任行怕她思考太多消耗心力,于是下午便抛开戏文,改为带她听歌了。
听完了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曹植的《白马篇》《野田黄雀行》,李白的三首《长相思》和三首《行路难》,在听到杜甫的三吏三别时,梅任行道:“你还记不记得,你小时候为这个哭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