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是跟拍,而是跟氛围对位。
那是一种与乐队同在的感觉,不靠视线,而靠气息。
第一乐章他反复试了三个不同乐队版本,每一次都像换了一个场地、换了一个呼吸系统。
他发现自己在面对不同节奏架构时的反应也不一样,有时稍慢半拍会被推着走,有时则必须主动压住速度,引导管弦部分往下走。
那种感觉,让他意识到,这首协奏曲真正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在和弦乐队之间形成对话关系。
你不能只在表达自己你得在场上,在当下。
之后他又调出第二乐章的录音版本。
那段弦乐前奏像雾,慢慢飘过来。
他没有急着接,而是静静听着,然后轻轻落下右手旋律第一声,几乎像叹气。
他先读谱,看了几遍开头的几个音符,又在琴键上默默比了一次手位。
极轻的触键,极慢的节奏。
那种低音域的弦乐织体,他只能用左手轻压去模仿。
右手则慢慢延展开那一段旋律,半音阶式的下行里藏着一种温柔又疲倦的情绪。
他弹得很轻,几乎像在哼。
中段装饰音密集,他减慢速度,一遍遍找呼吸点。
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呼吸,而是段落内部的停顿与推力节点。
音乐不能一口气拉到底,它需要空间,而这个空间只能用气息去体会。
整首曲子他没弹完,只是在最需要说话的几个地方,让声音真正从指尖流了出去。
不像以往那样小心翼翼地“演奏”
,而像是把压在心头的话,一句一句地、完整地说出。
那种感觉不是什么顿悟,也不是情绪迸发,更像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悄然上浮的需求:
不是要弹好,而是,必须要弹。
哪怕无人聆听,也必须把它说出来。
最后一个尾音落下时,他手仍停在琴键上,没有马上起身。
窗外已经暗下去,琴房的灯照在他手上,像把这段时光细细切开,保留在这一小格空间里。
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感觉胸口有点热。
不多,但足够他确认一件事:他不是为了比赛在弹这首曲子。
是为了自己。
琴房里只剩下风扇的轻响,窗外天光已经偏黄。
他坐在那里,忽然觉得,这三天的沉默,好像终于有了一个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