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兼毫笔”
既保留了硬毫的“劲挺”
(便于控笔),又降低了制笔时对珍稀兽毫的依赖,成本仅为纯紫毫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而且这还不是谢莞娘空想出来、没有经过验证的一个法子,而是在她前世那个时空,就已经被前人发明并推广过的,切实可行的一个办法。
在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空,“兼毫笔”
在北宋后就已经因为成本与实用性的完美平衡,成为笔中主流。
除了“兼毫笔”
,还有一个降低制笔成本的法子——对“次等毫”
的再利用。
所谓对“次等毫”
的再利用,是指收集制笔作坊废弃的短毫、碎毫,然后把这些短毫、碎毫制成笔头无笔柱,直接将碎毫扎紧的“散卓笔”
。
“散卓笔”
虽耐用性稍差,但却因为价格极低,所以很是适合家境一般的启蒙学童,买回去做日常练字之用。
笔杆方面,名贵毛笔多用紫檀、花梨等硬木做杆,甚至镶嵌金银,普通读书人根本负担不起。
如果要降低制笔成本,则可以考虑在简化制作工艺的同时,选用本地廉价木材,比如杨木、柳木、竹子制作笔杆。
杨木、柳木、竹杆等本地易得的轻质材料,仅做简单打磨(无需雕刻)即可当作笔杆,如此,笔杆的成本大概可以压缩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当然,以竹子制笔更加划算,是这个年代的人也已经有了普遍共识的一件事。
因为竹子生长快、加工易、价格低,市面上其实早就已经有了大批量的竹杆笔。
除了简化工艺、选用廉价木材,其实还有一个降低笔杆成本的法子,那就是“笔杆复用”
。
在毛笔笔头因为长期使用出现磨损后,可以选择在完好的笔杆上重新镶嵌新笔头,这样既可以延长笔杆的使用寿命,也可以降低学子的购买或者制笔成本。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是学子们学会制作笔头,或者商家愿意单卖笔头,牺牲一部分既得利益。
让商家割肉当然很不容易,但没关系,谢莞娘可以怂恿皇帝公开笔头的制作方法。
她虽然不会制作这东西,但她相信以皇帝的手腕和本事,他必然能够弄到匠人们的制笔手艺。
以上种种,其核心思路无非是材料替代、工艺简化、工具复用,笔是如此,墨、砚、纸其实同样如此。
大方向不变,变的只是针对不同物品进行降价操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措施。
:()落难千金:做个村姑也很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