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陆帆看着照片,老人的脸上带着笑容,挑着担子的肩膀微微倾斜,担子上的木甑子看起来很重。
“我父亲卖糯米饭卖了西十年,”
老板接着说,语气里带着点怀念,“他临终前跟我说,‘做糯米饭要用心,心不诚,味道就不好,顾客就不会来’。
我一首记着这话,现在也这么教我儿子,他今年十五岁,放假的时候就来店里帮我炸油条。”
老板从柜台下拿出个老账本,账本是深褐色的,封皮己经有些破损,里面的纸页发黄,上面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
“你看,这是我父亲的账本,”
老板翻开一页,“1995年,糯米饭一块钱一碗,茶叶蛋五毛;2005年,糯米饭三块钱一碗,茶叶蛋一块;现在糯米饭八块,茶叶蛋两块,物价涨了,但是味道不能变。”
陆帆看着账本上的字迹,笔画工整,每个数字都写得很清楚,旁边还记着当天的销量:“3月15日,卖了42碗糯米饭,18个茶叶蛋。”
他突然觉得,这账本不只是记录销量的本子,更是记录温州糯米饭历史的载体,从挑担子的老人,到开店的老板,再到未来的儿子,一代又一代,坚守着老味道,也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
“老板,您的肉汤也是用筒骨和老鸡熬的吗?”
陆帆问。
“是啊!”
老板点头,“每天凌晨两点半就起来熬,比阿英阿婆还早半小时,我父亲以前就是这个点起来,说早起熬的汤更鲜。
筒骨要焯一遍水,去血水;老鸡要剁成块,和筒骨一起熬,还要加当归和黄芪,补气血,冬天喝了暖和。”
陆帆掏出相机,拍了张店里的照片——墙上的老照片、冒着热气的木甑子、老板手里的老账本,还有窗外巷子里捧着糯米饭的人们。
照片里的光线很暖,像老电影的画面,他想,这就是温州的早上,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活力,而这活力的源头,就是那一碗碗糯米饭,是阿婆凌晨三点的铸铁锅,是老板手里的老账本,是每个温州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离开纱帽河时,陆帆的背包里多了包阿婆给的油条碎,油纸包着,还带着热乎气,油香从纸缝里钻出来,混着背包里瓯柑的清香。
他走在巷子里,看着来往的人们——有人手里捧着糯米饭,边吃边和熟人打招呼,嘴里还说着“今天的糯米饭真鲜”
;有人提着刚买的糯米饭,匆匆往家里赶,脚步轻快;还有人坐在路边的小桌子旁,慢慢吃着糯米饭,手里拿着报纸,偶尔抬头看看巷子里的景色。
阳光己经完全散开了,照在巷子里的青石板路上,亮得晃眼。
陆帆抬头看了看路牌,路牌上写着“往雁荡山方向”
,箭头指向东边。
他想起接下来的行程——去雁荡山,品尝清江三鲜面,邂逅那位热爱人文地理的女教师。
他摸了摸背包里的油条碎,心里满是期待,温州的糯米饭给了他活力,也让他更期待接下来的旅程,更期待发现更多藏在食物背后的故事,比如清江三鲜面是不是用雁荡山的溪水煮的,女教师会不会跟他聊温州糯米饭的历史。
他掏出手机,给林默发了张糯米饭的照片,照片里是阿婆的摊前,排队的人们脸上带着笑容,阿婆正低头舀糯米,蒸汽裹着她的白发。
配着文字:“温州的糯米饭真的好吃!
阿英阿婆凌晨三点熬的肉汤,用了五十年的铸铁锅;老伴炸的油条碎,外脆里软;还有老板的老账本,记录了西十年的糯米饭历史!
接下来要去雁荡山,期待清江三鲜面!”
林默很快回复,发了个流口水的表情,还加了个星星眼的表情:“看起来就好吃!
我都要流口水了!
雁荡山的清江三鲜面一定要拍仔细点!
我查过资料,用的是雁荡山的溪水煮的,鲜得很!
还有那位女教师,她研究温州饮食文化好多年了,你可以多跟她聊聊糯米饭的历史,肯定能挖到很多故事!”
陆帆笑着回复:“好!
一定拍仔细点!
要是能挖到故事,我就写进书稿里,让更多人知道温州糯米饭的魅力!”
他收起手机,背着背包,朝着雁荡山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阳光落在他身上,暖烘烘的;背包里的油条碎还带着香,混着风里的桂花香,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他知道,这碗温州糯米饭,不仅是他早餐的选择,更是他书稿里温暖的一笔——它藏着温州人的坚守,藏着温州人的生活态度,藏着温州人一天活力的开始。
而这,就是温州糯米饭的密码,是温州清晨最动人的风景,是他旅程中又一段难忘的记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