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响一声,声音清脆,像山泉滴在石头上。
摊位旁边放着个炭火炉,炉子里的炭是山里的硬木烧的,烧得通红,没有明火,只有细细的火星,上面架着个铁架,铁架是铁丝网做的,上面放着几块麦饼,麦饼的外皮烤得金黄,边缘有些焦脆,飘着股浓郁的麦香和梅干菜的咸香,香气飘得整个街尾都是,连旁边卖溪鱼干的摊位,都被这股香味盖过了。
陆帆跟着队伍排队,前面是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扎着马尾辫,马尾辫上绑着个粉色的蝴蝶结,手里拿着个透明的塑料袋,袋子里装着几毛钱的硬币,应该是来买麦饼当早餐的。
“阿婆,我要两个咸麦饼,多放肉!”
小姑娘的声音甜甜的,带着点撒娇的语气,说完还踮起脚尖,往摊位里看了看,想看看自己的麦饼好了没有。
“好嘞,多放肉!”
王阿婆笑着应,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温和,像晒过太阳的棉被,“慢慢等,刚烤好的才好吃,心急吃不了热麦饼。”
她拿起一团面粉,面粉是白色的,放在案板上,用手轻轻按了按,然后拿起擀面杖,慢慢擀开——面粉里掺了点黄色的东西,陆帆仔细一看,原来是玉米粉,颗粒很细,和面粉混在一起,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加玉米粉更筋道,”
王阿婆像是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解释,她的眼睛很小,笑起来会眯成一条缝,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我年轻时跟我婆婆学做麦饼,她就说,加一勺玉米粉,麦饼皮不容易破,还香——楠溪江的玉米好,颗粒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磨成粉,有股甜味。”
王阿婆擀的麦饼皮很圆,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厚薄均匀,大概有两毫米厚,没有一点褶皱。
她把皮放在左手上,右手拿起一个小勺子,舀了一勺馅料——馅料是深褐色的,里面有切碎的梅干菜、五花肉丁,还有些白色的虾皮,梅干菜切得很细,和肉丁混在一起,看不出来明显的颗粒。
“梅干菜是我自己晒的,”
王阿婆边放馅料边说,她的手很粗糙,布满了老茧,指关节有些肿大,尤其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常年握擀面杖和勺子留下的,“每年夏天,我都会摘些新鲜的梅干菜,洗干净,放在楠溪江的滩地上晒,滩地的沙子热,晒得快,每天翻三次,晒半个月,晒得干干的,这样吃起来才香,没有潮气;五花肉要选三层肉,肥的瘦的都有,肥的部分烤的时候会融化,渗进梅干菜里,不腻;虾皮是楠溪江里的,村里的渔民早上捞的,新鲜送到我这里,不用洗,首接拌进馅料里,鲜得很。”
她把馅料放在麦饼皮中间,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慢慢把皮往中间折,像给宝宝包襁褓一样,动作很轻柔,生怕把皮弄破。
折到最后,会留下一个小小的“疙瘩”
,她用擀面杖轻轻把“疙瘩”
擀平,然后把整个麦饼翻过来,再擀几下,擀成圆形的麦饼,厚度大概有一厘米,刚好能看到里面馅料的颜色。
“包的时候要慢,”
王阿婆说,“不然馅料会漏出来,烤的时候油会滴到炭上,会冒烟,麦饼就会有焦味,不好吃了。”
擀好麦饼后,王阿婆把它放在炭火炉的铁架上,用长筷子轻轻翻动,长筷子是竹做的,顶端有些发黑,应该是用了很多年了。
麦饼在火上烤着,外皮渐渐变成金黄色,边缘开始焦脆,偶尔会有几滴油从麦饼里渗出来,滴到炭上,发出“滋啦”
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白烟里带着肉香和梅干菜的香味,飘得更远了。
“要烤三分钟,”
王阿婆盯着麦饼,像盯着宝贝一样,“烤太久会焦,里面的肉会老;烤太短里面的肉不熟,三分钟刚好,外皮脆,里面嫩,肉香能全出来。”
陆帆看着王阿婆做麦饼,心里觉得很温暖。
她的动作很慢,却很认真,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在做一个简单的麦饼。
她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却依然灵活,擀皮、包馅、烤饼,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多余。
旁边的游客拿出手机拍照,她也不介意,只是偶尔会笑着说:“别靠太近,炭火炉烫。”
终于轮到陆帆了,他往前挪了挪,说:“阿婆,我要一个咸麦饼,一个甜麦饼。”
“咸的刚烤好,甜的还要等两分钟,”
王阿婆笑着说,她的牙齿有些松动,却依然很精神,“你先尝尝咸的,热乎的才好吃,甜的我给你烤得焦一点,很多年轻人都爱吃焦边的。”
她用长筷子夹起一块刚烤好的咸麦饼,麦饼还冒着热气,外皮金黄酥脆,边缘有些焦黑,看起来就很好吃。
她把麦饼放在油纸袋里,油纸袋是牛皮纸做的,上面印着“楠溪江麦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