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陆帆坐在离开楠溪江的中巴车上时,指尖还残留着王阿婆甜麦饼的余温——那温度不是滚烫的,是像晒过午后太阳的棉被,温吞地裹着指尖,连带着帆布背包的侧袋都沾了点甜香。
袋里装着刚从岩头镇老街买的楠溪江笋干,用粗麻纸包着,纸角印着“楠溪江特产”
的红字,王阿婆早上亲手帮他包的,还特意用麻绳打了个十字结,“这样提着方便,你带去绍兴,用黄酒焖五花肉,笋干吸满了酒香味,比肉还好吃”
。
中巴车沿着盘山公路往下走,车轮压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老物件在低声说话。
车窗外的滩林正缓缓后退,樟树叶在风里翻出淡绿色的背面,叶脉清晰得像绣上去的纹路,偶尔有几片叶子被风吹落,飘进车窗,落在陆帆的笔记本上,带着点潮湿的水汽。
邻座的大叔是做皮鞋生意的,要去温州城区进货,脚边放着个黑色的样品袋,袋口露出半只棕色的皮鞋,鞋面上的缝线整整齐齐。
他手里拿着个旧账本,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用铅笔在上面勾划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
声,和车外的风声混在一起。
“这盘山公路,以前是泥路,下雨就打滑,”
大叔突然合上账本,指了指窗外,“现在铺了水泥,好走多了。
我们温州人,以前去城里进货,要走半天山路,现在一个小时就到了——路通了,生意才好做,小吃店也能把新鲜的料运进来。”
他说着,从样品袋里掏出一块鞋底,“你看这鞋底,用的是橡胶,防滑,我们给老顾客发货,都要亲自检查,一点瑕疵都不能有,做生意和做小吃一样,实在才能留住人。”
陆帆接过鞋底,指尖能摸到橡胶的纹路,粗糙却扎实。
他想起王阿婆的麦饼,面粉里加的玉米粉要筛三遍,梅干菜要晒足半个月,原来温州人的“实在”
,不管是做小吃还是做皮鞋,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车过瓯江大桥时,江面突然开阔起来。
瓯江的水比楠溪江更深,是那种带着点蓝调的淡青色,像被江水淘洗了千年的翡翠,江面上货轮往来穿梭,船身印着“温州-宁波”
“温州-上海”
的白色字样,甲板上堆着集装箱,像一座座方方正正的积木。
江风从车窗吹进来,带着点咸湿的水汽,混着远处码头的鱼腥气,是温州独有的味道。
“这就是温州的母亲河,”
大叔指着江岸边,“以前这码头都是运货的,煤、钢材、布料,现在也运游客,你看那边的石阶上,还有老渔民在卖刚捞的鱼。”
陆帆顺着大叔指的方向看去,江岸边果然有几座老码头,码头的石阶被江水泡得发白,缝隙里长着青苔,几个老人坐在石阶上纳凉,手里摇着蒲扇,蒲扇上印着“温州鱼丸”
的广告。
旁边的小吃摊支着红色的遮阳伞,伞下飘着热气,白色的招牌上写着“鱼丸汤”
“灯盏糕”
,字体是手写的,带着点潦草的烟火气。
“大叔,温州的灯盏糕好吃吗?”
陆帆想起之前做攻略时看到的温州小吃,“灯盏糕”
三个字总让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纸灯笼,好奇它到底是什么模样。
“好吃!”
大叔眼睛一下子亮了,声音也提高了些,引得前排的乘客回头看,“尤其是五马街那家‘老李灯盏糕’,我小时候就吃他家的,那时候老李还是个小伙子,现在都当爷爷了。
灯盏糕要刚炸出来的才香,外皮脆得能掉渣,里面的萝卜丝切得细,撒点糖和盐,鲜得很,再夹块三层肉,炸得油滋滋的,咬一口能流油,配碗鱼丸汤,解腻,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