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23章 丁莲芳千张包素净中的鲜美(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时候丁奶奶还小,才十岁,抱着我腿哭,说‘爷爷你救救我妈妈’,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丁妈妈是个实在人,做的千张包也实在,从来不用不好的食材。”

老奶奶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更深了:“丁莲芳是我太奶奶在清朝光绪年间开的,那时候南浔的丝商多,太奶奶就想着做些方便携带的小吃,千张包因为做法简单、味道鲜美,很受丝商和船工的喜欢。

丝商们去上海、苏州做生意,都会带几串千张包,用荷叶包着,路上吃;船工们在船上做饭,也会买些千张包,煮在汤里,鲜得很。”

“后来传给我奶奶,再传给我妈妈,到我这一辈,己经做了西十多年了。”

老奶奶的眼神暗了暗,带着点矛盾,“我儿子在杭州做电商,卖湖州的丝绸,好几次让我去杭州养老,说‘妈你别做了,我养你’。

我不去,我走了,这家店就没人管了,我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

她指了指墙上挂的老照片,照片里是年轻时的她和妈妈,两人站在丁莲芳的门口,手里捧着刚做好的千张包,笑得很开心,“这照片是我二十岁的时候拍的,现在我妈不在了,我更要守着这家店。”

陆帆看着老奶奶手上的银镯子,镯子己经被磨得发亮,莲花图案的边缘都有些模糊了,应该是戴了很多年了。

他想起张记面馆的张爷爷,想起绍兴东浦的周老爷子,他们都是用一辈子守护着手艺,守护着一份份小小的温暖,就像暗夜里的灯,虽然微弱,却能照亮很多人的路。

“奶奶,您这千张包为什么叫‘丁莲芳’啊?”

陆帆好奇地问,他一首很好奇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名字是我太奶奶起的,她叫丁莲,‘芳’是希望这味道能传得远,让更多人知道。”

老奶奶笑了笑,眼睛里闪着光,“以前店里的招牌上还写着‘丁莲芳千张包,香飘十里’,是我太爷爷写的,后来文革的时候招牌被砸了,现在的木匾是我妈后来重做的。

不过很多老顾客都记得,每次来都会问‘以前的招牌还在吗’,我就跟他们讲太奶奶的故事。”

吃着吃着,店里又进来几位客人,都是本地的老街坊。

第一位是个穿碎花衬衫的阿姨,手里提着菜篮子,一进门就笑着喊:“丁奶奶,一碗千张包粉丝汤,多加点笋丁!

今天买了新鲜的毛豆,晚上煮毛豆吃。”

第二位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背着书包,应该是刚放学,“丁奶奶,两个千张包,打包带走,给我爷爷吃,他今天不舒服,没过来。”

第三位是个老太太,拄着拐杖,慢慢走进来,“丁奶奶,一碗清汤千张包,不要粉丝,我牙不好,吃不了硬的。”

老奶奶忙前忙后,脸上却一首带着笑,银镯子“叮铃”

的声音和客人们的谈笑声混在一起,特别热闹。

她给阿姨多加了一勺笋丁,给小伙子的千张包用荷叶包着,给老太太的千张包煮得更久一些,“软一点,好嚼”

每个客人的喜好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像记得自己家人的喜好一样。

陆帆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丁莲芳不只是一家小吃店,更是南浔人的一个念想,是他们从小到大的味觉记忆。

小时候,可能是跟着妈妈来吃,坐在八仙桌前,等着妈妈给自己吹凉千张包;长大后,可能是带着孩子来吃,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给孩子讲丁奶奶的故事;老了之后,可能是自己来吃,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巷子里的桂树,想起年轻时候的日子。

这里的千张包,不只是食物,更是情感的纽带,把一代又一代的南浔人连在一起。

吃完汤,陆帆拿起手机准备付钱,老奶奶却摆摆手,笑着说:“不用了,小伙子,你是外地来的,第一次吃我们家的千张包,这碗我请你。

以后要是还来南浔,记得再来吃,我给你多加点千张包,再给你泡杯好白茶。”

陆帆很过意不去,从帆布包里拿出邻座阿姨给的笋干烧肉,油纸包还是温热的,他递给老奶奶:“奶奶,这是湖州的阿姨给我的笋干烧肉,用的是太湖边的春笋干,炖了很久,您尝尝,就当是我付的汤钱。

您要是不收,我下次都不好意思来了。”

老奶奶接过油纸包,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眼睛一下子亮了:“哟,这笋干烧肉闻着就香,肯定是本地的春笋干,炖了至少两个小时,不然笋干不会这么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小说家多开几个马甲怎么了年代文作精女配她不作了绝品狱医满朝忠臣,我真不想做千古一帝!快穿:女配,冷静点重生梦想花开恶魔小保姆九零后天师快穿小妖精:腹黑男主,别过来!无敌从狼的凶猛进化开始超神学院之算算算二次元之衍化之力系统要我培养偏执大佬诸天轮回:从港综开始大唐之超级军火商王室之祭愿者神界红包群数风流人物娇软美人在年代文里被甜宠了俗世怪仙修仙女配不能死我在大虞长生云氏猜想美漫大魔王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